不应任由“有偿抢票”野蛮生长

2017年01月06日 08:30   来源:武汉晚报   杨京

  这几天,春运抢票大战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不少购票平台都推出“有偿抢票”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额外付费,提升抢票成功概率。一张回家过年的火车票,往往需要多掏低至几十元、高至百余元的服务费。面对“一票难求”的局面,互联网平台的有偿抢票生意引发网友质疑:以后会不会不加钱就抢不到票?

  只要某种资源供不应求,就会存在如何分配的问题。最为普遍,也是形式上最为公平的做法,就是大家一起来排队,先到先得。其二就是靠自由市场自发调节,价高者得,一切取决于支付能力,类似拍卖。一旦供给和需求的差距过大,那就只能摇号了,比如各种一线城市机动车上牌。

  问题是,春运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无论是金领、白领还是农民工,都要回家过年。参与购票的人数众多,经济水平千差万别。车票本身也不仅仅是普通商品,而是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服务属性。这就如同医院挂号,不能全靠市场手段调节。

  不难看出,“有偿抢票”作为一种分配方式,正处于第一种与第二种之间的模糊地带。通过加钱提升抢票成功概率,实际上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网上插队”。如果脱去其“互联网外衣”,其实质跟当初排队买票,加价转手的“黄牛党”并无二致。更何况,“有偿抢票”还存在引发连锁反应,炒高车票价格的风险。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对于类似行为不可不闻不问,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广大乘客的利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其定性问题。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加价和变向加价倒卖车票的行为将处以严厉打击,乃至担负刑责。那么,对于转战网络的“有偿抢票”,其性质不该继续模糊下去,要规范还是封杀,需要有明确说法。

  更大的启示则在于,如今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种种服务都有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趋势。在给公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确保春运车票发售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如何强化网站技术力量建设,以避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尴尬,是对主管部门的又一项考验。

  另外,无论是传统的“黄牛”还是“有偿抢票”,其生存的土壤都在于车票供不应求的现实。因此,铁路运营方还得从挖掘潜力、释放运力等方面入手,尽可能地缓解春运压力,纾解公众的“春运”焦虑,才有望从根本上缩减“黄牛”存在的空间。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