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与“把人民放心中”

2016年12月27日 10:12   来源:东方网   倪洋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的讲话,说到了广大干群的心坎上。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国家的主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6个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疾苦的高度关心。更重要的是,这些看似“很小”、很具体的事,也都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补长补齐的短板,是必须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办好相关实事,必须不忘建党时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群众需求,就是发展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凡此种种的需求,都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必须牢牢印刻在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心上的价值追求。当然,在实现群众需求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满足群众需求,就要找准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并认真分析其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切忌不看问题,不抓问题,没有重点,没有方向,不能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也就难以让我们的事业一步步发展、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盛、我们的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政府兜底。“政府兜底”催生“民生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发展和民生优先的方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教育、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加大民生改善,着力攻坚克难,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正不断织就织密。但是,不可否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在资金、项目、政策、资源等方面进行兜底,从而不断解决最基本、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这就需要我们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为困难群体雪中送炭,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要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更加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和更大力度的绿色调整,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环境质量改善。要确保中央强农惠农的重大政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用改革的办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从制度上为所有人创造公平发展机会,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创新保障民生,以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坚持实干惠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必须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成办好办到百姓的心坎上,绝不能也不允许只注重经济增长,甚至片面追求虚假政绩而搞劳民伤财的一套。要树立抓具体、具体抓的意识,坚持眼睛向下、力量下沉、重心下移,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开拓进取、创新务实,才能抓出成效、干出成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让发展更有“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更有“质感”。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崇尚实干、力戒空谈,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高举过头顶,以百姓之心为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实干惠民感动“上帝”,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用勤劳改变生活、靠拼搏成就未来。要让全社会都明白,致富还得靠自己。社会主义社会不养懒汉,庸懒散拖更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必须牢牢坚持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心中”是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的责任使命。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国家一系列解决突出问题、持续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地生根,随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躬身践行,民生问题将在更高层次上得以解决,越来越多的群众将能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变成美好现实。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