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花了8个月的时间调查了上海湖南的一些医院医生开高价药、拿回扣的事。这篇采访扎实的报道再一次引爆了舆论对医疗改革的讨论。
从形式上看,控制药价的制度设计已经比较完备,为了限制医院在采购药品上的权力,我们设定了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在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层层设限、道道把关。为了破除以药养医的困局,各地在医改过程中,取消了药品加成,不忘同步提高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挂号费在涨,手术费用在涨,无非是希望通过提高服务费的方式来弥补医院和医生的一些损失。这几年,为了解决药价虚高这一老大难问题,国家部委发过的红头文件已经够多了,可是现在,服务费上去了,药品价格虚高的事有没有杜绝呢?至少从央视曝光的这些情况看,情况远远不如看上去的那么乐观。
价格低,就不生产;低价药列入采购目录又怎么样,可以不开;药品不让加成,明的拿不了,就私下里拿回扣。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怪象,中国的药企最热衷的事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包装重新上市,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价格却涨了一大截。一些使用多年、物美价廉的老药不见踪影,新药却挨个上市。
药厂折腾自己,得罪患者,这不是自断生路吗?这种在别的行业无法成立的逻辑在医药行业却屡试不爽,无他,药只有通过医生的处方才能变成利润,相比于取悦消费者,取悦医生更有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价格这么高依然不愁卖,为什么回扣会成为医疗行业腐败的重灾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说明,在搭建了制度的平台以后,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人的管理上。药的问题说到底是个利益的问题,正是这条利益链上挂着太多人,药的问题才变得这么复杂。药价虚高、医生滥用处方权、用药不透明,这些问题仅仅靠打制度的补丁是无力解决的。
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通过利益输送来实现,如果没有回扣可拿,他根本没有动力开高价药,如果没有利益作祟,他自然会用更理性的角度看待用药问题。当从控制药价入手难以根治问题时,不妨从惩治腐败入手,抬高违法的成本,如果主管部门禁止不了,不妨让公安部门、纪检部门介入。换个思路看问题,也许就能豁然开朗。管住了人,给人设立一套严格的监管机制,让人无从下手,无处伸手,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