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出行越来越缺少安全感?

2016年12月23日 07:24   来源:红网   维扬书生

  今年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第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于8月至10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并通过各大网站进行了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的问卷调查。21日,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2月22日新华网)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自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始施行到2015年,11年间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从0.75亿猛增至3.27亿,尽管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非机动车时代,可是整个社会已然步入了汽车社会。

  路上车子多了,堵车便成了各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堵车浪费的是时间,考验的是人们的忍耐力,可是随时随地会发生的交通事故则让更多的人对出行产生了恐惧。从统计资料看,世界上每年大约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50万人死亡,1000万人受伤,其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2%。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每年死亡9万多人,平均每天死亡250多人。交通事故对生命与财产的吞噬,已经给肇事者自身、受害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也许有人会说,机动车辆的安全性能差、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缺陷等是造成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事实上,驾驶员、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有调查显示,因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发生率的50%以上。

  说白了,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每一起事故的背后都有着肇事者或受害者不同程度的交通违法行为,有的是因为驾驶员引起的,有的是行人引起的。如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违章并道、盲目开快车,对交通标志标线视而不见等都会引发交通事故,街头随处可见的行人翻越防护栏杆或横穿马路,也是导致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人们普遍感觉出行越来越不安全,根源在于道路交通参与者本身。2015年,全国共查处交通违法行为4.42亿起,近90%事故伤亡由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违法行为导致。本月21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违规现象普遍。“超速超员、酒后驾驶、强行超车、疲劳驾驶、遮挡号牌、抢行加塞、开车使用手机等行为大量存在。部分非机动车驾驶人特别是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在机动车道行驶、逆行、闯红灯等违法行为随处可见,许多行人漠视交通规则。”

  机动车驾驶人和非机动车及行人漠视交通法规,很大程度上与惩罚机制不健全、对违法行为处罚过轻有关,违法成本过低,违法所得超过违法所受到的惩罚,导致违法现象越来越普遍。

  遏制交通违法现象,靠道德说教收效甚微,靠集中整治也治标不治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做法,加大违法成本,像治理醉驾一样提高处罚上限,让所有交通参与者对交法心存敬畏。

  加大处罚力度不能简单地罚款了事,要探索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发挥信用记录在择业、购房、贷款、出行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把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惩罚与一个人的终生幸福挂钩,倒逼越来越多的道路交通参与者提高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提高出行安全感,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