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通知的公益讲座变推销大会是责任缺失

2016年11月25日 11:16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11月17日,四川省通江县实验小学的家长收到老师发在班级群的通知,请家长安排时间到当地某酒店听报告会,随后,孩子带回调查表,调查表称“参会后务必认真填写调查,并交给班主任”。周末两天,不少家长听了报告会,但他们反映,报告会中途推销产品。对此,学校回应,报告会是免费的,也是公益的,是商家在演讲过程中违规推销。但之后,学校负责人又否认调查表是从学校发给学生的,并表示不清楚讲座的事情。(11月24日《成都商报》)

  不明商家的一个公益承诺,就取得了学校的信任,并迅速安排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听讲座,结果“孔子文化报告”变身成为“产品推销大会”,名义上的公益行为,成了赤裸裸的商业行径。此次,家长和孩子成为被欺骗的对象,而校方对此也作出了前后不一致的反应,从之前的承认到后面的否认,无所担当的表现其实也是责任缺失的体现。

  表面上看,学校可能是“好心办了坏事”,被商家给忽悠了进去。实际上这种说法难以立足,首先,此类以公益为名而行商业欺诈之实的行为,在之前已发生了多起,也早被媒体所曝光。比如有媒体报道,有的商业打着播放公益和爱国电影为名,其间植入了大量的广告,甚至成为赤裸裸的产品推销,学校若稍有戒备也注定不会轻易上当。

  其次,对于任何公益性行为,学校都应当严格做好把关。即便是真正的孔子文化报告,其是否具有公益性,其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都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毕竟报告的内容有好有坏,水平有高有低,若是层次不高而不具有教育性,那么让学生参加则属于资源浪费。

  再次,学校的动机与选择,还是基于利益因素的考虑。其实,在这场“公益讲座”风波中,学校有着自己的利益盘算,被“建一个孔子学堂”的承诺给蒙蔽了眼睛。在学校看来,对于“建学堂”的承诺“可信其有,不信其无”,即便最后商家没有兑现,学校也没有什么损失。能用通知家长和学生参加的方式换来潜在的利益,于学校在经济上属于“零损失”,自然愿意尝试一番。

  家长和学生参与集体中的活动,基于安全的考虑,应当有相应的审查和备案机制。尤其是对活动举办者的质资,校方如何配合等,都应作出明确而细致的考虑。  偶然的现象背后有着必然的因素。个案的问题,同样映射着体系化的症结。在商业利益的裹挟与浸染下,从教辅的牟利,到教师的补课,从收取高额赞助费,到为商家背书,种种行径具有表现差异性,具有性质相似性。当教育成为一门生意,学生成为牟利的对象,那么没有了权利的基本尊重,没有了职业的起码敬畏,丧失了“头顶星空”的信仰坚守,那么“说好的公益讲座”,就会成为责任缺失的注脚。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