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化,需要灵气更需要傻气

2016年10月26日 07:26   来源:北京晚报   王学锋

  夜里被几声“平地惊雷”唤醒,才想起,小区南边的四季青镇里又在办红白事了。一月一次,一办三天,并且断路举行的红白事在毗邻颐和园、香山,风景优美的西北四环外,竟成一景。

  地处城区,这里的“农民”早已不再土里刨食,而是吃上城市化中独特的“瓦片经济”。大约十年前,原来的平房开始不断长高长胖,甚至原地盖起五六层并命名“某某公寓”,村民们腰包越发鼓了起来。似乎是为了比赛,大办红白事的习俗渐成燎原之势,且每次均将原本通车的整条道路封起来,搭上棚子,请一草台班子,从黄土高坡唱到甜蜜蜜,配以敲锣打鼓、推杯换盏。到了午夜时分,以为终于散场,猛然阵阵炮响,望过去,原来是纸车纸马起程了。

  电话打到“有关部门”,无论是街道、城管、派出所,说得都挺实在:这是村俗,不好管,忍几天就好了。

  不是这些同志有意推诿,相比一夜拆光的短平快,市民化这种必须“从娃娃抓起”的活儿要艰难得多。一位最近到通州任职的人民大学教授,到了新岗位后就发现,最难的不是拆迁,而是拆迁后的人民在素质上如何达到城市副中心的水平,从垃圾分类到步行道交通秩序,“看似简单,做起来桩桩不易”。市委书记郭金龙在调研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时就说,推动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真正实现“腾笼换鸟”、环境改观、发展转型,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联想到周围“城头变幻大王旗”般更换的创文明城区、建美丽家园的标语,看起来,有些地方在城市化这场持久战中,“灵气”是够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傻气”略嫌不足。

  动员千次不如问责一次。报纸没有这种权力,倒是可以举个十年如一日梦想着把农民变成市民的正面典型。就在这个村的北面,也是大约十年前,颇有些“文青”情怀的一位朋友开始默默耕耘,办免费室外音乐会,引进英国皇家剧院实况演出,把四季青的大妈们请来看现代舞……在我们的怀疑和担忧中,她真把剧场搞成了颇具吸引力的市民文化空间。只不过,当别人因为拿到了北京城最稀缺的土地赚得盆满钵满时,她和她的老板经常要自掏腰包贴补艺术。

  上周末,一场立陶宛儿童剧演出后,这个朋友在微信上转发了一段文字:“今天立陶宛大使馆参赞特别自豪地跟我提到很多次,他们的孩子从非常小的年纪就养成了进剧场看戏的习惯,小小的国家却有悠久深厚的戏剧传统,现在更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想她一定是觉得“吾道不孤”吧。

  回到市委对城市化是场“攻坚战、持久战”这个准确而深刻的判断上,需要提醒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既要有追求立竿见影活学快用的灵气,更要有久久为功知难而进的傻气。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