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迫使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做出让步,10月16日美国和英国领导人对俄罗斯发出新的制裁威胁。而参加完2016年金砖国家峰会,在回国召开的发布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口否定减少对西方反制裁政策的可能性。
自2014年以来,围绕乌克兰危机,西方已经对俄罗斯展开了多轮制裁,主谋是美国,欧盟当先锋。今年7月1日,欧盟理事会刚刚将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延长到2017年1月31日,俄罗斯则针锋相对延长对欧盟的食品禁运至2017年12月31日。在双方的制裁和反制裁下,欧盟与俄罗斯多年来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遭到了沉重打击。动口不动手的美国成为了大赢家。
制裁符合谁的利益
首先,经济制裁是把双刃剑,欧盟和俄罗斯在互博中均遭受了深重打击,美国相对超脱,在制裁中遭受的损失有限。西方的经济制裁加上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使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2015年俄罗斯主要经济数据全面大幅下挫:GDP同比下降3.7%,卢布对美元累计贬值72.2%,对欧元累计贬值51.7%,年化通胀率高达15.9%,零售贸易额下降10%,实际工资收入下降9.5%。由于欧洲占俄罗斯银行发行新股市场约50%的份额,金融制裁事实上切断了俄罗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限制对俄技术出口阻断了俄罗斯获得先进炼油设备和技术的主要途径。
从欧洲国家来看,情况也不乐观。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让欧洲经济遭遇寒流。根据法国国际信息和展望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自2014年8月制裁令实施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出口量平均减少12.9%”,“超过6000家公司在俄罗斯深耕的德国损失最惨重,受波及的就业机会约达50万个,相当于270亿欧元的产值;意大利和法国各有20万人、15万人因此失业”。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双方的贸易额曾高达4170亿美元,相比较而言,美俄之间的双边贸易还不到300亿美元。在美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对俄贸易无足轻重。尽管如此,据俄联邦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俄美两国的贸易额逆势增长了5.6%,达到约292亿美元,俄罗斯副总理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因此不无讽刺地说:“在所有制裁和压力下,最近几个月,有一个国家与我们的贸易额没有下降。这个国家就是美国。这不难明白,制裁符合谁的利益。”
欧俄互博元气大伤
第二,欧俄斗气,俄罗斯难振大国雄风,欧盟政治经济压力上升,美国渔利独占先机。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影响巨大,看似赢家实是输家。乌克兰是“俄罗斯帝国的钥匙”,美国外交战略家、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将不再是个帝国;有了听从使唤且服从(俄国)意志的乌克兰,俄罗斯自动成为帝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得到了克里米亚却丢掉了乌克兰。危机延续,俄罗斯的痛苦持续。当前,有关乌克兰问题的明斯克协议成为欧俄交锋的重点。欧盟以俄罗斯未充分履行明斯克协议为由延长制裁,而俄罗斯则扩大博弈的范围,通过叙利亚问题增强其地缘影响力和与西方博弈的筹码。
经济压力、难民问题、脱欧浪潮,是欧盟今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俄罗斯的对杀加大了自身的经济压力,难民问题与恐怖主义威胁难以短期消除,欧盟凝聚力下降面临解体风险。相比元气大伤的俄罗斯和欧盟,美国经济相对稳定,不断发出“加息”的信号。在这场从中东北非弥散至整个欧洲的危机中,美国媒体一窝蜂地批评欧洲“残忍”对待难民,称这是“悲剧”。根据联合国难民署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2015年1至8月,有30多万名难民和非法移民经地中海进入欧洲,相比之下,美国过去5年时间内仅接收了1541名叙利亚难民。当被问及美国是否计划安置更多来自叙利亚等国的难民时,美国白宫发言人乔希·欧内斯特果断地给予否定。
欧俄矛盾背后的美国“巧实力”
第三,美国通过离岸平衡保证了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奥巴马总统在西点军校2014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称,美国还要继续领导世界100年。这说出了美国的实话。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主导国家。尽管不同时期,领导的方式方法不同,但是主导世界事务的实质无异。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当时美国要的是单极世界;2008年伊拉克战争受挫,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它开始通过多边协调,继续领导世界。对美国而言,实力的下降对领导力的要求更高了,要求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发挥“巧实力”。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亚太,美国发挥领导作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地区国家之间制造矛盾。欧盟是美国在经济上的对手,俄罗斯是美国在政治上的对手。在欧俄缠斗的过程中,美国以仲裁者或者指挥官的角色出现,从而延续自己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要求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挑战,也期待大国发挥建设性作用。权力的转移、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增加,既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变化,也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在西方慨叹国际关系失序的时候,实际上也应该反思一下“美国的领导责任”。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在矛盾中离岸领导,那么显然美国不是国际社会好的领导,“赢”的是自己,“失”的是世界。(作者是外交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