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能否换点儿新花样?

2016年08月26日 07:55   来源:红网   卜新国

  新学年开学在即,不少地区和学校也相继开始了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活动:既有面向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也有针对其他教师的在职培训;既有全体教师参与的集体培训,也有按照学科、年级等进行的小组培训;既有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也有学科教学和班主任管理技能培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对教师这个特殊职业而言,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一缸水,而且必须是新鲜的“活水”。由此,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要当作一项常规工作加以贯彻落实。

  不过,当有些培训无法获得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当有些参训老师不断吐槽那种变味的培训,无法克制的怨言和批评其实从侧面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们吹了一阵“耳旁风”:教师培训也该换换新招了。

  一是培训内容。培训活动的主办方或组织者在确定培训主题、设计培训方案时,应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和考虑培训对象的需求,然后再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而切忌那种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和脱离一线的高高在上;同时,最好能够对授课人的授课内容进行大致的审核,避免“文不对题”的状况。笔者所在的高中举办了一次班主任技能培训,结果有个专家在台上花了很长的时间举一反三谈了教师的占课拖堂和课堂效率问题,另一个专家则谈了许多自己的初中班主任工作经验,弄得台下的听众昏昏欲睡。

  二是培训时间。参加培训本是教师的一项福利和权利,但是有些教师偏偏“不买账”,对培训活动消极怠工甚至谈之色变,主要是因为很多培训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比如暑假,比如周末。且不问这种时间安排是否对教师构成了侵权,有一个问题想必是很多教师想知道答案的:培训真的非得放在假期吗?到底有没有其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安排?

  三是授课人员。有人感叹,如今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专家,尤其“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且不管“经文”质量好坏,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的“专家”一份ppt可以走遍全天下,有的则爆炒冷饭“年年岁岁花相似”,还有的如同讲天书一般永远可望而不可即。与其单纯地高价“进口”,还不如大力发掘和培养更接地气的本土“专家”,两相结合,才能让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四是培训方式。虽然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已被打破,相对比较灵活的网络在线培训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但二者还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报告、讲座,而忽略了交流甚至争论。教育教学行为中有一项环节叫“反馈”,教师培训其实同样需要反馈,比如在听讲座或培训过程之中的心得体会、疑问困惑、中肯建议,甚至奇思妙想、对立观点、另类见解,都可以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和探讨,其效果是那种简单的问卷调查所无法企及的。

  托马斯·彼得斯曾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如果教师培训还是那种“满满的套路”,总有一天会变得连“鸡肋”都不如,到那时,教育也必将陷入穷途末路而举步维艰。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