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注入“创新”的力量

2016年08月16日 09:50   来源:解放日报   柴俊勇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洪涝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就城市发展而言,水、电、气、交通、通信等网络造就了现代生活的方式,同时也造成了安全问题的多元性多发性。面对各种挑战,我们的城市公共安全工作需要积极创新。

  思想观念创新,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过去我们说“生产安全”,如今则叫“安全生产”。这样的转变意味着安全不是保障而是前提,没有安全一切都等于零。安全不能只是写在纸面上、喊在口头上,更要装在脑子里。只有让管理者知道怎么做,让市民知道怎么防范,让社会每一个成员知道怎么参与及监督,才能营造更有安全感的城市。

  制度建设创新,建立一套可操作、易推广、能复制的规则。自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开始关注公共安全相关领域的立法,但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中仍存在很多空白。比如,缺少一部《城市公共安全法》,这是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重大基础性缺失。缺少了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一些事情就容易带有人为的随意性,一些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威胁的行为也得不到约束。

  公众教育创新,着力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目前,我国民众对公共安全知识普遍缺乏了解,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同时,由于缺乏自我保护的技能,当面对危险时,难以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因此,这就需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展开普及教育。

  一方面,应从学校教育做起,各级各类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应严格开展各类安全演练,在实战演练中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同时,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切实提升全社会的安全素养与防范能力。

  信息共享创新,以大数据提升危机预警管理水平。公共危机有多个发展阶段,其性质和量级大多取决于孕育潜伏期。利用大数据的挖掘、分析、预测和流程整合功能,对危机全流程进行动态管理,可有效解决“重治轻防”问题,增强前期预警能力,有效控制危机扩散,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同时,与城市公共安全相关的各个部门必须打破部门资源界限,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应急管理的资源共享。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