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舆情,要有担当也要有互信

2016年08月15日 07:34   来源:红网   曾瑜华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直面当前政府在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政务舆情回应的责任。《通知》对于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权利,加强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来说,意义重大。然而,要真正落实《通知》精神,做好政务舆情,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配合。

  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务舆情应对方面乏善可陈,特别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面对媒体的追问,以一种鸵鸟心态,能躲就躲,能混就混,不仅影响政府形象,更影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信。造成这种尴尬现状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官员缺乏媒体素养,缺乏担当精神,怕说错话;另一方面是媒体对政府缺乏信任。要解开这种尴尬局面,营造敢于担当的环境以及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互信,殊为关键

  少数领导干部的鸵鸟心态,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媒体素养,不懂得舆论规律。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担当,面对媒体的追问,怕说错话,被媒体揪住“小辫子”;怕说了不该说的话,被上级领导追责,吃力不讨好。做好政务舆情,在加强培训,提升媒体素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强化领导干部的担当。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落实舆情应对的责任,发生重大舆情时必须第一时间应对,该是谁来应对就谁来应对。此外,也要让领导干部敢于担当,赋予他们应有的自主权,容忍他们的适当的失误。

  此外,媒体和政府之间的互信更为重要。近年来由于政府舆情应对不当产生的次生舆情,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媒体素养不高,缺乏基本的应对能力,导致雷人雷语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与媒体自身有关。少数媒体为了新闻热点,紧紧盯着政府在舆情应对中的每一句口误,每一个失误,甚至将新闻发言人的话断章取义,由此形成了媒体与政府之间的互不信任。政府为了避免失误,尽量回避媒体;媒体为了找寻热点,千方百计诱导政府失误。这样的互不信任,对于促进政务舆情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做好政务舆情工作,不仅关系到具体事件的顺利解决,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和谐。它需要政府的敢于担当,以及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正如《通知》里提到的,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回应,对特别重大的政务舆情,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同时,对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有了担当和互信,政务公开的大门才会更加敞开,政务信息也将更加透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