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民资需要更多大手笔?

2016年07月27日 08:44   来源:北京日报   张砥

  为了扭转今年4月份以来民间投资连续下降的态势,北京市日前出台《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工作的措施》,拿出27条具体措施。其中,围绕2022年冬季奥运会、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建设等重大工程,将分批推出吸引民间投资的项目清单。

  毫无疑问,作为功能完备的特大型城市,在吸引民间投资上,北京有着巨大空间。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此次开放的行业、产业之广泛,也是前所未有。不止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科技型创新企业、生态环保产业等急需民间资本注入,包括举世瞩目的冬奥会、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级的大项目,亦将打开门户迎接民资,这无疑体现了北京的高眼界、大手笔。吸引民资需要选取有分量的项目“破题”,这样的大手笔多起来,我们的政策信号才能愈发清晰。

  如果说丰富民间投资的渠道是针对性补缺,那么革新对于民间投资形成阻碍的体制机制就是操作性纠偏。毕竟,吸引民资并非削平准入门槛那么简单,能否在公平透明的竞争秩序中获得平等竞争地位,能否在可预见的投资损益和风险管控等方面获得相应保证,对于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健康发展轨道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的当下,民间投资更看重的往往并不是看起来的“高大上”,而是稳定实在长久的获得感。在制度供给上下更大功夫,打破各种潜在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同样是吸引民资的大手笔,而且是更大的手笔。

  供给侧改革着眼投资的结构优化升级,民间投资的活力恰是考察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据透露,过去3年,北京市已签约的PPP项目中标单位七成为国企,有些领域甚至达九成。民资供给乏力的背后,固然有各种“门”的因素,但根本还是政府和市场关系没有充分捋清。让民间资本能够在市场中充分享有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能够普遍成长为市场竞争的有力主体,开放和改革须臾不可分离。市场开放,倒逼着从市场准入到市场审批和监管的改革,而这些改革不断叠加,就是更加清晰的政府和市场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做好民间投资工作,具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涓滴效应”之用。

  李克强总理此前谈及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时讲到,这“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此番北京市拿出《措施》正体现出这样的思路。让大手笔扎实落地,以“涓滴效应”汇流成河,我们的经济发展就能获得强大的内生驱动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