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卡变迁蕴涵“平衡与博弈”

2016年06月27日 07:40   来源:中国网   李云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实施后,本市不再实行70周岁以上沪籍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原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的使用期截止到昨天。也就是说,今天起,原持有敬老卡的沪籍老年人,乘坐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都需买票或投币上车。(6月26日《新闻晨报》)

  乍一看,上海取消才年人免费交通制度以为是“坑老”,一直以来享受的“福利的小船说翻就翻”。其实不然,是被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所取代,也就是说,老年人利益并未受损,只是形式的改变。为何用得好好的敬老卡就“寿终”了呢?笔者以为,起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不能因为敬老卡“卡”住老年群体综合权益的提升,或者讲,敬老不能被“卡”,需要不断创新载体与形式;其二,正视老年人与青年人公共交通之争的现实,综合津贴制度可以发挥杠杆作用,起到出行高峰调节的功效。

  尤其在大城市,上下班高峰公共交通成为“拥挤资源”,也由此会激化让座的争议与矛盾。老龄社会里,在一些相对稀缺的资源分配上,客观存在着老年人与青年人争夺与博弈的问题,比如,就业岗位、公共交通等。博弈不可怕,就怕博弈零和化。眼下,上下班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呈现出零和博弈状态,一定程度上,让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沟加深、误会加重。这一点,从“老人变坏”与“坏人变老”的表达中可见一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出现过“老人给年轻人让座”——2009年2月10日上午,西安一名62岁的老人,拎着两大包菜坐公交,本来坐得好好的,却执意给身旁素不相识的不断打着哈欠的年轻小伙子让座。老人说,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他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做老人的也该体贴一下年轻人。老人给年轻人让座,诠释了“尊老爱幼”新内涵。还有老年人作出承诺:“我们能自觉做到:上下班高峰期不和年轻人争公交车。年轻人上班、上学是不允许迟到的,我们晚几分钟无所谓。在公交车里不和年轻人抢座位。他们上班上学很辛苦,应该在车上打个盹儿、喘口气儿,放松一下。”

  上海敬老卡的变迁,让我们思索制度的“平衡与博弈”。在老龄化社会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尽量避免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有更加合理的制度设计。光靠青年人的敬老自觉,或靠老年人的爱幼自觉,应该都不够可靠,有的时候甚至会加强彼此的道德愧疚感、委屈感、无辜感。如果相关制度从源头上做到“平衡与博弈”,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将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