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引起广泛关注。当晚,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5月25日《新京报》)
很难相信,在如今仍然有孩子冒着生命危险爬着藤梯去上学。但幸运的是,当晚该州的书记就回应了,表示先修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据其他媒体的报道,当晚该村的老百姓兴奋得一夜未睡。我们在感谢媒体的报道,为当地村民高兴之际,更应该反思:爬着藤梯上学的孩子,在我国还有没有?也该担忧,精准扶贫单靠连夜回应恐怕难以实现。
之所以有此一言,源自两点:一是我国贫困人口、贫穷的地方还有很多,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我国的贫困人口仍有5000多万人,自然也会有与“悬崖村”一样贫困和交通不便的地方。
二者,那就是中央政府推行精准扶贫已经有两年,所谓精准扶贫那就是要优先改善人们的生计,这个生计就不能简单算经济账。而反观“悬崖村”72户居民没有路走的原因,就在于当地政府太会算账。根据规划,修路需要串联三个村子,共有300户1400多人,但价格高达6000万元左右,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只好放弃了。但现实是,在城市中,修一段路动辄几亿,为什么政府就从来不含糊,到了农村就这么算计了呢?尤其是,还要求当地村民自筹50%修路款,城里修路为何不这样?
爬着藤梯的孩子与持续的贫困无解,归根结底就在于一点,村民的权益没有被足够重视。不管是精准化扶贫,还是建设新农村,其要义之一就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保障儿童的上学的权益等。实际上,正如专家所言,多数像“悬崖村”这样地方,都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肥沃的土地,换句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当地政府能够将基础设施建设好,财富的商机才能随着公路而来到。农村的孩子们也才能够沿着公路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爬着藤梯上学的孩子是一个警醒,如果没有这些孩子爬藤梯的震撼照片,恐怕谁也不知道这条藤梯之路还要持续多久。各地也应该借机加以排查,看看在自己的辖区,是否也存在被藤梯隔绝起来的农民权益,是否也存在爬着藤梯上学的学生。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