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负增长(图)

2016年04月12日 11:07   来源:东方网   梁江涛

  近日公布的《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下降1.5%。也就是说,相比2014年996.42万的外来常住人口,2015年上海有将近15万外来人口净流出,15年来首次出现了外来常住人口负增长。(4月12日东方网)

  每每提及上海,人们都会想到城隍庙、外滩等闹市区的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然而,海的人口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15年来首次出现了外来常住人口负增长。

  外来人口大量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专家给出了三种说法:一是近几年上海在实行经济转型升级,二是上海在拆除违章建筑,三是上海群租房的整顿。就是说,外来常住人口的减少主要与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

  动因远不止这些。在注重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一些低端制造业和产业从业人员离开上海,迁移到西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这其中,上海高房价的“挤出效应”日趋显现,“逃离北上广”率先在上海现出端倪。有网友乐观的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与其在困大城市难以施展拳脚,还不如到小一点的地方寻找用武之地。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全国均衡发展的势头,内陆地区的洼地效应正在悄悄萌动。

  其实,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负增长并不意外。人口变动信号不是一天发出的,早在几年前就浮现出来。先是增长,而后是增速放缓,而且呈越来越慢的态势,最后才出现了负增长的新拐点。从中不难窥见,上海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政策导向逐渐显现效应,这是符合新常态下城市发展规律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都要坐实到人的身上。人口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窗口。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与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不同的是,上海的地理位置呈现辐射效应。上海周边环绕的长三角最富庶的城市群,诸如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在上海排头兵的带动下,新一轮快速发展,“削峰填谷”,吸引了一大批外来人口从上海“突围”,纷至沓来前往长三角经济带的二三线城市。

  虽然上海仍保持着绝对的中心地位,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首批司法改革试点、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全国群团改革试点、“证照分离”改革、公安改革、媒体改革等改革举措,相当一部分在长三角发挥样本作用。周边城市俨然成了“小上海”,原本在上海打拼的外来人口来到这些城市,并没有“逃离”上海的感觉。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不再“一家独大”,手拉手带着周边的小弟弟们一起长跑,分流部分外来人口未必不是件好事。

  “守住常住人口规模底线”是上海“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口问题几乎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作为综合难题,上海主政者必须考量城市本身的承载能力。从这个视角看,15年来首次出现了外来常住人口负增长,也是上海控制人口增长的长远规划效已经显现。

  不过,任何一个大城市都不会排斥外来人口,更不会歧视低端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否则,将导致城市的畸形发展,丧失城市的多元化,带来新的问题与压力,失去人口竞争力。比如日本东京,面积仅为上海的34%,却容纳了上海90%以上的人口,人口密度达上海的2.65倍,却仍在扩增人口规模。

  作为改革前沿阵地的上海,应持续发挥着上海最大的优势——开放包容,不仅要以更大的胸怀,吸纳天下英才,更要以创新管理与智慧决策,让有志于在上海发展、为城市服务的外来人口成为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流得动、不想走。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