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差别"倒逼公共服务与户籍分离

2013年10月12日 10:30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如今的一线城市,没有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数量庞大。大量外来人口渴望拥有所在城市户口。网络上北京户口要价高达30万。一线城市户口,究竟能给拥有它的人带来多少价值?如子女教育,外地户口意味着多交钱,从上幼儿园起,拥有本地户籍就意味着拥有优先选择权,户口差别直接传导到下一代。(10月11日《人民日报》)

  破除户籍壁垒,让户口随人口自由流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但现实情况却是,户籍制度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户口差别在城市仍然表现比较突出。为此,国家制定了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然而,目前2.36亿流动人口,大都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这也表明了,他们中的绝大数人,希望落户城市的美好愿景,在短期内将无法实现。

  长期以来,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难以在城市有尊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分割,他们的身份依然是非户籍人口,因此享受不到城市的配套福利,在利益和情感上都与城市隔膜重重。与此同时,业已显现的“大城市病”,一些地方重拆建不重民生、一锤子买卖式的急进现象,也加重了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不安全感”和“痛苦感”。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择手段,也要取得城市户口,成为一名真正的城市居民。

  可见,户口差别明显,倒逼公共服务与户籍分离。放开户籍限制,让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同享城市公共服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要义。也就是说,取消城市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分,用居住证替代户口本,统一登记为“城市常住人口”,实行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就要求,居住证应成为“权益证”,与过去的暂住证相比,由市民的一项义务,变成如今的一种权利;由过去仅单一的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变成如今既进行管理又提供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只有这样,非户籍人口,才会不再是寄居城市的过客,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城镇居民。

  因此,居住证应成为社会公平的“通行证”,承载更多的城市福利与人文关怀,真正体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分离,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比如,将居住登记与就业、子女就学、住房、养老、医保等重要城市福利和社会保障挂钩,使其成为享受公共服务的必要条件,让流动人口成为常住人口,从居住证中真正得到实惠。进而,使公民拥有理想化的迁徒自由,走到哪里,就能在哪儿自由定居,享受当地的公共服务,从制度上给他们以心理认同和归宿。只有这样,居住证才会成为公众的“权益证”,像身份证一样不可或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