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有稳才有进 不能“摁下葫芦起了瓢”

2016年03月28日 08:22   来源:人民日报   午 言

  “首付贷”“零首付”等过度杠杆的使用,有可能带来风险隐患。无论是去库存还是防风险,从根本上是为了经济更健康运行。去库存固然要有新招,但必须守住风险底线,决不能“摁下葫芦起了瓢”

  去库存需要分城施策,不能一刀切,而要有弹性,给地方留下空间,让地方探索办法。“普惠式”政策对市场预期影响较大,可能增加去库存的复杂性

  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化解房地产库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降息、降首付、公积金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动作陆续亮相,消费者购房意愿被逐步激发,近期商品房销售趋旺,去库存的政策累积效应初步体现。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8.2%,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1.7个百分点;销售额增长43.6%,提高29.2个百分点。

  然而,就整体而言,商品房销量持续走高的基础仍较薄弱。目前,全国存量房规模依然不小,商品房待售面积继续增加,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难度不减。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新政策出台后,市场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库存并不大的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市迅速转暖,库存积压严重的三、四线城市却仍寒意阵阵,这一矛盾如何破解?鼓励需求还有多大加杠杆的空间?如何避免产生风险?城镇非户籍人口能否担当买房的主力军?如何让其购房愿望变为现实需求?房地产市场体量大、关联度高、敏感性强,这些情况提示我们,去库存任务有较强的复杂性,不能期望放几个“大招”就大功告成。随着去库存向纵深推进,更加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系统谋划、稳步推动,方能打赢这场攻坚战。

  既要出新招,又要防风险。去库存是难度较大的挑战,需要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尤其是金融政策的支持,可以有效激活购房需求。整体看,我国居民的债务负担并不高,金融政策有发挥作用的空间。然而,诸如“首付贷”“零首付”等过度杠杆的使用,就可能带来风险隐患。去库存固然要有新招,但创新必须守住风险底线。无论是去库存还是防风险,从根本上是为了经济更健康运行。如果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去库存而埋下新的风险因素,“摁下葫芦起了瓢”,恐怕就有违初衷,甚至得不偿失。

  既要“普惠式”,又要“个性化”。房地产是区域差异明显的市场,“分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关键词。正因为此,去库存需要分城施策,不能一刀切,而要有弹性,给地方留下空间,让地方探索办法。对于一些城市,眼下稳定市场、增加有效供给是主要任务;对于另一些城市,激活需求、收紧供应则是关键所在。不同城市面临的情况不同,政策的着力点和用力方向也不同,完全依靠“普惠式”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从前期的情况看,“普惠式”政策对市场预期影响较大,可能增加去库存的复杂性。因此,未来去库存过程中,让因地制宜的个性化政策多唱主角,更为适宜。

  既要看眼前,又要谋长远。就短期来看,降低首付、减税降费等财税金融政策,能够立竿见影降低购房成本,提高居民购房支付能力。但是,把房子卖出去只是第一步,真正让人们扎下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公共服务能否全覆盖,购房后的子女教育如何解决,就业以及医疗服务等社会保障能否跟上,等等。而且,要“安居”,就须“乐业”。从长远看,去库存不只是房地产问题,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只有推动产业和人口转移、培育发展新动能,为百姓创造更多工作机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