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也有“软肋” 还是不是创新之地?

2016年01月28日 07:23   来源:人民日报   吕 洪

  看看当下能在电商、社交和生活领域生存下来的公司和应用,做的要么是巨头们不屑做、不愿做的,要么是忘记做、做不好的。而这些,都需要创新的视角、思维和方式,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行业爆发点

  过去一年,是互联网大咖联姻最频繁的一年。从滴滴快滴合并攻取打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到大众点评和美团网联手催生国内最大O2O公司,众多互联网公司在经历多年惨烈的、以价格为主导的市场争夺战之后,戏剧性地一笑泯恩仇,不仅让众多看客下巴掉到地上,也让本来充满未知和变数的市场,少了很多可能。

  与大咖合并逐渐主导市场并存的,是在巨头影子下迎来的互联网创业潮。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企业登记数量明显超过新登记企业的平均增速,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一时也成为各方人士朝圣之地。

  一边是互联网巨头逐渐瓜分割据的势力范围,一边是在夹缝中井喷而出的创业热潮。今天的互联网上,每天有数不清的新公司成立,但也有数不清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看不尽的新应用上线,道不完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互联网的创业环境让人不禁疑惑:互联网还能承载多少无处安放的梦想?互联网还是不是创新之地?互联网创业该去向何方?

  互联网创业重在一个“创”字,创新才是创业的灵魂。当下,很多创业者都习惯将互联网思维作为创业的圭臬,每每将做到极致、用户至上、精准营销等口号挂在嘴头、做在日常。这没有错,但却不能将互联网思维等同于这些口号。互联网思维改变了商业、消费和传播的模式,也没有改变本质。看着苹果做手机的模式可行,就一窝蜂似地去做手机,这不是带着创新基因的创业,而是东施效颦。真正成功的产品是建立在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价值、核心营销模式之上的。

  美国风险资本家彼得·蒂尔在他去年大热的书《从0到1》里提到一个观点:“互联网的核心是垄断而非竞争,创业公司应该先去找到一个细分市场并垄断之,然后再逐步扩大。”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极端,但看看国内外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的发家史,无一不是这句话的验证者。

  创业者众,成功者寡,这是残酷的博弈,也是骨感的现实。当下的创业者既要独树一帜,又要与巨头共舞,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才华,更有技巧和底气;更关键的,是思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要解决什么需求,瞄准靶心,找到一个精准的“细分市场”。

  对当下互联网的创业者来说,找到这个细分市场仍然植根于“创”。核心的业务是巨头们赖以生存的底线,也就是生命线,用户习惯已经养成,巨头们绝对不会允许后期的创业者动他们的奶酪。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软肋、空白和需求。看看当下能在电商、社交和生活领域生存下来的公司和应用,做的要么是巨头们不屑做、不愿做的,要么是忘记做、做不好的。而这些,都需要创新的视角、思维和方式,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行业爆发点。

  还记得那个美国淘金的故事吗,同样都是去美国西部淘金,真正挖到金子发财的屈指可数,但是卖水和卖帐篷的人却发了财。在淘金的路上拥挤不堪,却少有人注意到路边那个赚得盆满钵满的卖水人。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