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鄙与流氓化的话语时代

2015年12月18日 07:28   来源:红网   梁煖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以及论坛和内容社区等为主的“社会化”媒体,完全介入到整个社会日常生活的运转中,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获取信息的各个方面,不断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大概也就是从这些时候起,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简单粗暴的名词:婊,屌丝,low逼,玻璃心、贱人……用这些名词与别人来一场争论,似乎比心平静气的论说要来得更酣畅淋漓。

  最近的朋友圈很是热闹,针对某公众号的文章的反驳来势汹汹,其中对其文章的批评不乏以上提到的那些名词。我看了看,这个公众号里的文章,大多言辞激烈,摇旗呐喊般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粗鄙之味扑面而来。这让我想起了2013年中国周刊的《粗鄙时代》的封面文章,如今看来一早就有很高的预见性——“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流行话语,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生活的粗鄙化尾随相生……最糟糕的,是那种‘强者愈粗,弱者愈鄙’的粗鄙,它如同病毒一般,自我复制,不断扩散。”这些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可以轻松做到10万+的阅读量,粉丝众多,与别人撕的火热也就不奇怪了。

  这厢“私人会客厅”高潮迭起,那边“喧嚣的广场”等诸多论坛和网站评论区,仔细一数,也是一番类似的情景,带着点草莽的流氓气息。近期“大学生掏鸟窝”一案引得争议如沸,许多网友在看了案件背后的媒体陈述漏洞之后,依然觉得判刑十年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太重。有一种言论是这样的——“贪官贪污几千万也判十年,掏几只鸟也判十年,这是人干的事?”两相对比,似乎很有道理,量重却轻判,量轻却重判。不过是偷换概念,将两件没有可比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最早的媒体的报道,可以说迎合了这种心理。部分媒体的投机主义,公众的道德感在场,理性认识的缺乏,造成了这样的一种“流氓式”论调的出现,还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这样的论调其实很常见。此前在朋友圈疯转的:“我在xxx,我支持人贩子一律死刑”,就是其中一个案例之一。我的一位学法的朋友说,基本学法的没有一个持赞成意见的,根据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即使法条没有明确贩卖儿童入死刑,但不表示人贩子在量刑不能适用死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民意可以挟持立法,那中国就没有法律可言了。但恰恰是,“流氓式”话语希望舆论朝着这样的方向走去。

  再往前,某地出租车女司机与玛莎拉蒂碰撞一事,很多言论直指被撞的玛莎拉蒂司机:“你那么有钱为什么还开玛莎拉蒂出来,盼着被人刮吗?出租车女司机那么辛苦,就撞到你一下,赔得起那么多钱吗?”言论背后又是一种仇富心理以及公众急需宣泄的怨恨情绪。这与打土豪,分田地是一个道理。仿佛自己的不幸就是他人造成的,俨然一副我弱我有理的架势,流氓式话语再次显示。

  如今的中国正在面临一场话语转型。有报告指出,这个时代已经是“众媒时代”,不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和事物都是传播者。但也有人说,“中国的网络媒体刻意培养的,更多的不是兼听的民众,而是猎奇和需要宣泄的暴民怨民。”这一点或许在朋友圈可见一斑,“不转不是中国人”、“赶紧看,不然要被封了”、“自觉抵制国庆去日本购物,我承诺,不去日本……”等粗鄙化与口号式的话语看起来充满了民族大义与情感,实则是对话语的一种绑架。

  粗鄙与流氓化并存。学者朱大可提到,当代中国,是一个流氓社会重新苏醒、发育和走向高潮的奇特时代。它不仅拥有大数量的流民和游民,而且还拥有在互联网上“游走”的无数精神(话语)游民。这个庞杂而“隐秘”的存在,也许就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真相”。如何在这样一个话语时代保持清醒与冷静,可能是最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件事了。明星王宝强因亲人被撞,微博爆粗口,心情可以理解,但作为公众人物,对自身的话语表达应该更有约束。在乌镇召开的互联网大会也呼吁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修复网络生态等。互联网是共同家园,打造美好需要每个人助力。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