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自荐“引风”大于成败

2015年07月07日 08:02   来源:红网   余祖欣

  自比“少年钱钟书”,向南京大学一教授发出3000字古文自荐信。近日,宣城市郎溪中学应届毕业生高宽的古文自荐信《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引发全国关注。记者昨与高宽取得联系后获悉,虽然他已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香港一些知名院校发出自荐信,但是直到昨天下午,还没有高校与其联系。在之前三本批次录取中,他已填报了合肥、芜湖两地的三本院校。(7月6日《扬子晚报》)

  近两日,文言文自荐的高宽赚足了各方眼球,在众人的关注之下,其本人却“收效甚浅”,一者,自荐受到了网友们的普遍质疑,负面评论铺天盖地;二者,自荐并未得到有关高校回应,高宽只得选报了自己所称“不情愿”的三本院校。

  对于文言文自荐之举,自然是褒贬有理,争议来争议去,无非就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为人谦逊者确实非常“讨好”,例如夸奖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其往往要自谦一番,于是在成绩好之外又能多个“谦虚好学”的好名声。宋有杨时程门立雪,《论语》也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谦虚的结果往往是好的,这也就使众多学士纷纷从之。不过,谦虚值得肯定,自荐也决然不是错误,恰恰相反,自荐对于选才用人而言多为利好,不但能发挥主动性,促使人才快速聚合,还能一定程度缩减选人用人成本,在关键时刻能第一时间获得备选客体。

  在中国,毛遂自荐古今传誉,其积极之举众人皆晓,自荐有利、不自荐亦有利,无非就是事成者从后居多而前者太少。有一些帖文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过度自谦很是反感,认为虚伪、做作,虽然老外的看法过于肤浅,但这确实是一个社会现实,我们所知所学,更多的是一个“藏”字,学会把自己藏着掖着,不要出头而要韬光养晦,殊不知如今恰恰需要那么一批能够主动露才的能人。高考竞争如此激烈,且高宽偏科严重、成绩不佳,用其所长来自荐求门路,怎就成了“不自量力”?我们又如何能够得知,当下未得其志的高宽,十年之后就不是个国学大才,若是其今后真能声名鹊起,今日冷嘲热讽的人,又要处于何种境地?

  笔者认为高宽当“赞”,正是由于其不吝才华、敢示众人的勇气,这种自荐之风,本应成为一种常态,是金子又如何不能自己放光?若是人人争藏、蹑手蹑脚,选才仅凭谦虚与否来定论,只怕就真是病态了。高宽自荐,引来了网友模仿跟从,而类似实例的增多,也正是在为自荐正名,高宽是否能如愿,成败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自信为我们所知,为一些有识之士所知,不卑不亢,各述己能,才是一派百花齐放的好景象。

  不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善习古文者不在少数,论知识储备、论学术成果,高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何况,不少网友俨然已经做了“民间高手”,其中不乏小露锋芒的“好笔杆”。古今中外的自荐奇才,无不是做足了准备、找准了时机,稍有审时度势的错漏,搞不好就走上了错路,例如自荐劝降周瑜的蒋干,就是用错了才华、找错了机会,最终以命抵错,留后世传笑。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一生严谨治学,在2006年获颁“感动中国”荣誉之时,仅是微微颤抖地说了两句“受之有愧”。

  不论是习文、治学,没有一颗耐得住时间考验的心绝对不成,岂不知,“卧龙”诸葛亮尚且隐于南阳、高祖刘邦也自愧不如张良韩信,大事未成者,往往都是不作骄狂。自荐有风险,出头须谨慎,“引风”要引正气,引一股唯才自荐的好风,而不能胡乱冒头、自我感觉良好,最终一事无成,成了个自负型“阿Q”,有了才、有了度,自荐一番,才是正途。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