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刘晓庆托人来长沙找救命恩人了!据《长沙晚报》前日报道,23年前,刘晓庆在长沙演出时,不小心被刀片割破了手,患上败血症高烧不退。开始几天以为是感冒,结果病情越拖越重。后经湘雅医院教授欧阳颗、杨家芬等人诊治,很快痊愈。对此救命之恩,刘晓庆一直铭记于心,两年后来长沙时,她特请杨家芬等医生吃饭,之后寄过贺年卡,此番又特意委托河北卫视来长沙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
理性而言,湘雅医生当年的诊治,仅是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正确诊断并把病治好,是医院和医生的分内之事,何况败血症也并非什么疑难杂症。但就是这么一次偶然的求医经历,却让医患双方结下了二十多年的深厚情谊,何哉?仔细想来,主要原因就在于医患双方都各自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不存在模糊的角色错位。
于医护一方而言,不因为碰见明星而心猿意马、盲目追星,当时讲清病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力劝刘晓庆暂时中止演出,这是治好病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刘晓庆而言,当时演出任务繁重,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经医生劝说,最终放弃了演出,从演员角色转换到患者角色,这样才能心悦诚服地信任和接受医生的治疗。
反观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医患纠纷,则与此恰恰相反,医生与患者的角色定位往往发生位移,变得模糊不清。譬如,医生不是纯粹的医生,由于开药、开检查单与经济利益挂钩,有的医生便身兼药商或推销员的角色;而在伤医案高发的语境中,一些医院组织医生练武防身,又兼起了保安的角色。至于卫生部门,更是早被质疑“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其角色定位同样不够清晰。而患者,他们的角色本来是求医者,而不应该被动地变成“摇钱树”;他们享有医疗知情权,本应处于医疗信息透明度较高的环境中,而不应该被迫变成调查者甚至侦探的角色……各方角色定位一旦乱了套,就如一台戏,本该演白面书生的却兼演黑脸土匪,本该演大家闺秀的却串角风尘优伶,那戏不乱套才怪。
影坛上,刘晓庆算得上一个成功的演员;生活中,她也演好了一个典型的患者角色,那就是信任医生、听从安排、知恩图报。其实生活中,不仅是医患关系,很多的职业,比如警察、法官、教师、律师等,都需要我们做好自己的角色。这些角色,需要我们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做得专业而纯粹,而不是因为金钱的驱使,而将角色演得不伦不类。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