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离春天还很远

2015年06月04日 08:02   来源:中国网   莫开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应该肯定,“两个都是”理论提出,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是对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了更大空间。

  然而,“两个都是”提出距今已一年半,据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分析数据,目前私营企业将近1500万个、个体户1000万户,创业总人数达几千万人;且其占税收比重已超过50%,占GDP比重已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70%以上,吸纳了80%城镇就业人数和每年90%新增就业人数。但是否可认为民营经济发展就进入了春天?答案是否定的,还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实现“两个都是”经济战略目标,需中国社会在政府治理模式、思想观念、政策扶持机制、产业结构等方面全面转型。

  政府治理模式转型是“助推器”。如果政府仍停留在“大政府、小社会、小市场”幻觉状态里,“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留恋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划清政府与市场权力边界,无法将有形之手从市场收回,仍直接干预市场运行,则“两个都是”就无法摆脱权力魔爪,简政放权就难真正落实,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就无法打破,民企处处受欺凌和排挤局面就无法改变,还会激起更多民营企业家向总理写信陈述经营中遭受的各种权力刁难和折磨,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就无法优化。由此,“两个都是”经济战略首先要求政府治理模式全面转型,各级政府以“简政放权”为契机,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提供良好服务环境。政府通过减少干预,简政放权,打破垄断,消除民营经济发展行政体制性障碍,使民营经济焕发活动。同时,辅以精简机构和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以权力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从政府直接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直接为主转变,从直接扶持国有企业发展向国企、民企平均用力转变,从直接操纵市场双重身份向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单一身份转变。若此,政府有形之手不会乱伸、屁股就不会坐歪、思想动机就会单纯、监管就会彻底有力,执法才会公正透明,民企被“剥削压迫”局面才能彻底改观。

  思想观念转型是“催化剂”。理论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思想观念更新,就不可能为“两个都是”提供不竭动力;对民营、个体经济认识逐步提高,实质就是思想意识形态殊死较量,从“尾巴论”、“补充论”和“组成论”,再到今天的“两个都是”、“两个同样”、“三个平等”等等,都是思想领域重大解放和突破,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成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巨大动力。为此,“两个都是”要求全社会思想观念彻底转型;否则,禁锢民营经济思想枷锁无法打碎,民营经济不可能迎来发展春天。从当前看,至少应有四方面转型:一是各级政府消除担忧心里,不要被姓社姓资所困扰,不要怕民营经济发展会动摇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放手大胆支持两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从市场收回干预之上,把资源配置大权交给市场,让国企与民企两者根据市场需要决定生产和经营。二是国有企业消除担忧心里,不要怕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使自身丧失了垄断竞争优势和共和国“骄子”地位,更不要怕失去了长期来罩在身上的各种光环,增强竞争信心,把民企视为兄弟,并结成亲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动从一些竞争性领域收缩,打破垄断经营意识,搞好产业转型升级,与民企在生产经营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三是民企消除担忧,打消自卑心里,增强竞争意识,加深与政府沟通,加强与国企联系,为自身发展争取公平竞争环境,减轻生存阻力和压力。并蓄积力量,主动与国企开展合作,通过政府PPP模式大举进军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扩大市场竞争份额,提高竞争优势和地位。四是民众消除民企就业担忧心里。从过去向往公务员、国企工作和轻视民企工作的旧思想框框里走出来,重新认识民企发展潜力和巨大就业空间,实现就业观念转型,响应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鼓励高精尖端人才向民企流动或自己创业,为民企人才蓄积和流动提供有利环境。

  政策扶持机制转型是“温度”。“两个都是”经济战略实施,为民企发展指明了方向,解决了思想认识误区,但政策扶持机制好比“孵化”的“温度”,缺少这个温度,鸡蛋永远不可能变成小鸡。“两个都是”思想认识问题统一了还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一步是政策扶持措施跟着调整并落实到位;否则,“两个都是”只能永远成为无法企及的“空中楼阁”。为此,“两个都是”要求政府扶持经济发展的相应机制全面转型。目前,至少应有四方面较大突破:一是财税扶持机制应从过去主要倾斜国企向国企与民企平均用力转化,让民企充分享受政策“雨露阳光”,迸发出经济增长活力。如过去对国企进行相应亏损补贴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幅度较大,而对民企则相当“吝啬”,尽管近两年对小微企业提高了缴税起征点并扩大减免税范围,但与现实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企业税赋负担重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且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各种变相手段,使小微企业减免税优惠政策悬空。对此,政府应制定更加宽松税收优惠政策,并重点向民企倾斜,降低经营成本,让民企轻装上阵。二是货币信贷政策从过去重点扶持国有企业向国企与民企平均用力转化。过去由于商业银行追求高额利润以及信贷管理问题,信贷经营中重大轻小、重国企轻民企等“信贷门第”倾向突出,加上民企生产经营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造成信贷资源过度向国企倾向,使民企融资难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尤其一些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上存在问题,如2008年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四万亿元刺激政策,其利益“油水”都落到了国有企业身上,民企一丁点光都没有沾到,造成了国企与民企新的不平等,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结果不仅是民企丧失一次发展机会,且还留下了产能过剩等经济“后遗症”。三是投融资机制改革由过去重点关照国企向民企转化。其表现是对民企上市设置准入门槛过高,把很多经营潜力不错的民企挡在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之外,下一步应以IPO注册制改革为契机,给更多民企走上创业板上市创造条件,打通民企融资通道。同时,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民间投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为民企走出融资难困局创造条件。

  四是法律机制由过去重点保护国企向保护民企权益转化。民企除与国企身份不平等之外,在司法保护上也存在缺陷,民企权益被相关部门任意侵害案件屡有发生,维权困难。尤其一些行业执法部门向民企索拿卡要等交纳“特殊税”现象层出不穷,民企有苦难言,不敢通过正当司法途径主张权益,使民企处于弱势地位。对此,对相关法律进行修订,与“两个都是”经济战略相协同,切实营造保护民企合法权益的公正司法环境,打击一切侵害民企利益违法犯罪行为。

  产业结构转型是“土壤”。“两个都是”经济战略目标实现是建立在产业结构转型基础之上的,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不成功或不彻底,“两个都是”就会失去生存“土壤”。从当前看,至少做到两个层次转型:一是对产能过剩国有企业进行彻底调整,该关停并转一律关停并转,消除“僵户”企业占据过多社会资源而造成民企进入困难,为民企腾挪出更大市场发展空间。可将产能过剩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造或实行民营私有化改造,消化产能过剩,重新焕发产业结构调整生机。二是民企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应打破传统低端产业多,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少、技术门槛低,产品附加值少、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等现状,增强发展紧迫感,按照国家产业新兴战略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引进行有效调整,大力发展民营服务力,提升民营经济整体质量。同时,实现自身发展突破,重视提高生产质量、环保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转型升级;转变民营经济管理者发展思维、提升应对环境变化、对发展形势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制定符合企业长期发展要求的转型升级策略。此外,培育品牌和加强创新驱动,助推民企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体系,为民企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加强资金和技术引进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实施绿色生态战略,把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养生态等作为民营经济发展先决条件,为民企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民企还要注重消除自身发展中两大致命缺陷和障碍。一是有效解决产权封闭和势单力薄及抗风险能力弱现状。二是要突破“家庭式”管理瓶颈,引进职业化管理人才,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让民企企稳致远。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