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题不能成为“毁”人不倦的遮羞布

2015年05月13日 07:39   来源:红网   李云勇

  要会对诗、要懂奥数,不单看三国,还得看红楼,看完了三字经,还得看杨红缨。看得了高大上,还得对话农民工。福州小升初神题频现,如“用弟子规的话劝说穿名牌的农民工孩子”。上周末的福州小升初私立校的面谈大戏中,亮瞎了家长们眼的同时,也让网友们直呼,现在的孩子们真是不易。长期研究小升初面谈的专业人士苏勇力老师表示,神题并不难,学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5月12日《东南快报》)

  理想很丰满,如“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现实很骨感:少看水浒,男看西游,女看红楼,老看三国。不得不说,福州小升初神题跑偏了,比如,在动画片、网游等包围的年代,应试教育大棒依然高高在上,有多少孩子小学时代会去看红楼或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呢?

  农民工孩子非要穿名牌,用《弟子规》的话劝说他。出题者的想法很美好,孩子不仅要能背下《弟子规》的句子,还要对《弟子规》有充分的理解,才能说服别人。但是,这完全想当然。多题涉及《弟子规》,试以“用弟子规的话劝说穿名牌的农民工孩子”来说明神题的不接地气和可怕之处。

  禁锢思维。劝说别人,为什么一定要用《弟子规》的话?用其他自己熟悉的名人名言不行吗?既然是自己去说服,用自己的话不行吗?劝说穿名牌的农民工孩子,这真不是什么大事,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去劝说,为什么一定要用《弟子规》呢?这样的标准答案和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

  盲目崇拜。指定《弟子规》作为标准答案,难道《弟子规》的效力就高人一等?现实是,虽然很多学校对《弟子规》做出了阅读要求,但是《弟子规》只是课外读物,不是教材,不具有最高的指导原则。其实,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或者浅显的道理去劝说,岂不更好?岂不更容易说服当事人?

  对牛弹琴。外甥买过《弟子规》,我翻过《弟子规》,《弟子规》真的有出题者想象的那么大功效吗?我严重表示怀疑。出题者的意愿是让城市孩子说服农民工孩子,可是城市孩子往往和农民工孩子不能感同身受,城市孩子还像老师一样板着面孔说人,完全可能出现鸡同鸭讲,适得其反的效果。

  或陷尴尬。外甥听老师安排,积极购买了《弟子规》,对《弟子规》也只有三分钟热情,很多地方他就做不到。类似言行不一的学生不少,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自己做不到的怎么能顺利说服别人?如果农民工孩子这样反问:城市孩子为啥可以穿名牌,凭啥我不可以穿?是不是让城市孩子尴尬?

  想起一个外国案例:未进幼儿园,孩子认得圆、太阳、月亮、铁环、饼干等,进了幼儿园,孩子只认得“O”,外国家长起诉并胜诉。两相对比,中国孩子的创新思维哪里去了呢?神题把孩子的思维千方百计往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上套,这个考试,与素质教育哪有半点关系呢?岂能让神题打上诲人不倦的遮羞布,继续沿着应试教育轨道错路狂奔,“毁”人不倦呢?如此神题是不是应该早点扫地出门呢?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