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纯合案:公共问题无法“私了”

2015年05月08日 07:27   来源:长江日报   段久惠

  据黑龙江庆安徐纯合案的最新报道,警方和徐纯合家属达成“协议”,徐纯合的母亲、妻子和三个孩子分别被送往养老院、精神病医院和福利院,家人还得到一笔10万至30万之间的资金作为补偿。该“协议”补偿方案出来后,由于徐案中仍有未解的“谜团”,不少人质疑这种处理是否合法合理。

  5月2日,黑龙江庆安火车站候车室,执勤民警开枪击毙一中年男子,事发时他的老母和三个孩子在场。被击毙男子即为徐纯合,事件经报道后,连日引发热议。不少人同情徐纯合家庭,并质疑民警开枪涉嫌“过度执法”。据官方解释,民警开枪事因,为该男子徐纯合阻挠其他旅客进站乘车,与执法警察发生冲突,有抢夺警械行为和其他激动表现。但是,徐纯合为什么阻挠其他旅客进站?警察使用枪支是否失当?官方却语焉不详。也正是因此,此前一直生活困难的徐纯合家人,却在这时颇具“戏剧性”地获得救助款名义的补偿时,难免有声音会认为,当地部门是在“拿钱封口”,以求息事宁人。

  当前,检方已经介入徐纯合案的调查,对事情起因和处理方式是否合理上将会给出答案。但公众对徐纯合案的持续追问和关注,决不止于徐家人是否获得公正地对待,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引发社会对警察配枪过程中如何恰当使用的更多讨论。突破个案,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下,它关乎到一个社会公共议题:如何在既实现警察执法有枪维系公共治安,又确保警察群体遵守正当使用枪支的强制性程序规范,两者中寻找到平衡。

  徐纯合家属获得当地救助接受了处理结果,被认为双方达成协议私了,问题已经解决。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徐纯合案里,它反映了社会公共治理机制上的一个弊病:出了事就拿钱封口,让当事人“满意”,以此封住舆论之口,终结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公共事件中,当事人及家属是当然的直接相关人,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善后或补偿都是应当的,但并不能取代公共性,当事人的接受和“满意”,也不代表公众的接受和满意。

  公众不停止追问和讨论,是逼近真相,更是接近共识基础上的社会问题理性协调和解决机制。相反,遮着捂着,把公共问题私人化,其实是把公共问题搁置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