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庸官懒政”需制度转身

2015年03月07日 08:24   来源:羊城晚报   单士兵

  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给人感觉亮点很多,问题也说得多,不仅谈到令人触目惊心的腐败问题,还首次将治理“庸官懒政”纳入报告,强调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如今说起反腐败,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原因很简单,就是“打老虎”和“拍苍蝇”取得了让人看得见的成效,极大传递了正义价值。但是,民众对官场生态的诉求,又绝不限于反腐,因为“庸官懒政”现象也同样严重伤害民心民意。

  很多专家都说过,“庸官懒政”的危害不逊于腐败。有时,比起某些腐败官员的“胡乱作为”,“庸官懒政”带来的“不作为”危害,辐射的人群范围可能更广,产生的潜性影响往往更大。特别是对改革发展大业来说,“庸官懒政”制造的“中梗阻”现象,极大地破坏效率和公平,损害公共利益,损伤政府的公信力。

  也正因如此,治理“庸官懒政”从某种意义讲,才成为一个常谈的老话题。但又不得不承认,治理“庸官懒政”现在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诚如一位官员所说,“很多整治活动,整治完就算了,并没有持续”。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治“庸官懒政”,无疑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期待,那就是希望能够像反腐那样铲除“庸官懒政”现象,真正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反腐败之所以深受民意认同,原因也就是既能让人看到决心和勇气,又能够从集中式整治,走向制度治理,重建官场生态。特别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不仅揭示出制度反腐的深刻内涵,也真正释放出制度的刚性作用,使反腐败在制度驱动下取得良好效果。反观治“庸官懒政”常陷于失灵境地,归根结底,也就是对于“慵政”、“怠政”以及官员不作为的认定和处理,从上而下都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定、制度和处罚依据。

  由此而论,伴随着治理“庸官懒政”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对“庸官懒政”进行问责,也须迎来制度转身,通过制度的梳理和完善,来明晰官员“作为”的法定职责的标准,为官员厘清“责任清单”,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分析“庸官”的产生原因,显然又需要纳入到行政机构改革与行政效率提升这些框架下来分析,需要回到干部选拔任用的机制与体制上来求解。也就是说,治理“庸官懒政”现象,要在干部选拔的层面充分发挥好民主制度的作用,在官员考核方面真正利用“绩效审计”这样的评估手段。离开这一切的制度重建与执行,治理“庸官懒政”显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尤其是,治理“庸官懒政”不能再掉进光说不练、雷声大雨点小的“游戏圈”里。当前,应像反腐败那样,要真正激活治理“庸官懒政”的制度。反腐败能够释放出强大的制度正义,同样,治理“庸官懒政”只要能拿出真正的勇气和决心,发挥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作用,也一定可迎来重大转身,让人们看到真正的“问责风暴”,让“庸官”无以遁形,让“懒政”受到惩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政府公信,为改革激荡出更为强劲的活力。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