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思想精粹

2015年02月04日 07:27   来源:光明日报   顾海良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并按照“六册计划”撰写的经济学手稿。这两部手稿长期被看作是《资本论》第1稿和第2稿,这显然是不很确切的。这两部手稿并不是按照《资本论》的结构撰写的,甚至马克思那时还没有意识到要撰写以《资本论》为标题的经济学著作。这两部手稿包含的马克思对更为广泛的理论问题的探索,既有“未知的马克思”在经济学科学研究中的“实验记录”,也有超越经济学视界的“理论档案”。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不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就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的真谛。

  “不惑之年”的思考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写作之前1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写作之后10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1版面世,这部手稿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路标,是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想综合。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从现存的经济学理论批判为主的研究向以经济学体系构建为主的理论叙述的转变。在理论体系上,第一次明确了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第一次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初步论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和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问题,成为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标识。

  经济学的“历史路标”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他对经济思想所作的“历史的评论”,主要为了说明:“一方面,政治经济学家们以怎样的形式自行批判,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规律最先以怎样的历史路标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历史路标”指的是经济思想发展中具有标识性的理论成果和成就。这部手稿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结构演进、思想历史研究和理论原理创新上取得的显著成果和成就,无疑是高耸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的“历史路标”。

  作为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这部手稿涉及从17世纪60年代配第到19世纪中叶李嘉图学派及各种经济学流派的主要经济思想的“历史的评论”,对这200年间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关于剩余价值和利润理论史、生产价格理论史、地租理论史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在资本和剩余价值本质、剩余价值生产形式、资本对劳动的从属关系、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社会资本再生产等一系列理论上取得重要进展,树立了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历史路标”。

  “超越”经济学的思想精粹

  “Marx Beyond Marx”是国外一位学者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专著的标题。确实,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有着多处“超越”。对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的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发展观,关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思想精粹;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考察,主要如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等,展示了马克思理解的“世界历史”的理论视阈,彰显了他对东方社会理解的理论意蕴;对雇佣劳动和资本、机器体系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和劳动过程的异化、资本主义的普遍化异化和经济社会危机等问题的论述,是“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赓续,是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本质的思想导引;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预测,特别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阐述,对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的探讨,成为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必修读本。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关于“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理解的显著证明,也是那个年代社会科学对科学技术革命意义研究的最高成就。在关于劳动对资本形式向实际从属过渡的论述中,马克思紧扣这一过渡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变革的必然联系,阐明了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是生产力运动方式革命的结果,是直接生产过程中更大规模地应用自然力、科学和机器的结果,是科学技术力量转化为资本力量的结果,其中深刻蕴含着未来社会经济关系产生以及“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