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热”及其启示

2016年02月26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崔丽华

  多年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一直被其主流思想舆论视为“异端”“另类”,一度局限于非主流学术圈和左翼团体内讨论。然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弊端,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西方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对于我们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无启示意义。

  西方主流媒体和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在上升。英国的主流媒体《卫报》《泰晤士报》等,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纷纷以“马克思”为题大做文章。现在,包括曾经长期批评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媒体,如英国《金融时报》、美国《时代周刊》等,其头条文章中也频繁出现马克思的名字和论述。马克思的著作又开始热销:登录全球销售量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在图书检索中输入“卡尔·马克思”,相关书目信息多达上万条。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酷洗礼,在顽固坚持新自由主义的美国,人们在华尔街举起标语:“马克思说对了!”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后,在德国街头不少民众打出了“我们是那99%的大众”“读读马克思吧!”等标语。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很受欢迎。

  一些西方学者纷纷为马克思主义正名或主张“回到马克思”。针对西方传统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项控诉”,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2011年出版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一一作了回应,并对各种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上的错误认识进行了有力批判。德国学者埃尔玛·阿尔特法特在《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跃点”》一文中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再度发现了”,人们在危机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它“有助于分析当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现实积累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以及劳动和性别关系的变化”“可以增进对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的理解,能消除自我蒙昧,并助力政治实践”。美国学者大卫·哈维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的17个矛盾及其终结》一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尤其在房地产领域投机严重,很多人被剥夺了家园。哈维指出,由于资本总是寻找各种新领域,随后涌入逐利,交换价值逐渐限制和主导了越来越多的必需品。此外,还有很多西方理论家和学者主张“回到马克思”,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国家学说等给予重视。

  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西方学术组织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在这些组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马克思夜校”、美国的“读《资本论》小组”等。“马克思夜校”是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班,定期邀请一些社会学家等相关人士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近些年,“马克思夜校”的开课地点不断增多。“读《资本论》小组”是大卫·哈维组织的。他无论到哪所大学任教,都会开设《资本论》课程。《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一书,就是根据他的讲课稿修订而成的。这个小组还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宣传和介绍马克思的《资本论》。此外,位于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近年来也颇受人们关注。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该馆留言簿上,2012年的两个月内就有来自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访客留言。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的阴云尚未散尽,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及其前途命运感到困惑与悲观。在这一紧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鲜明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西方兴起的“马克思热”,从一个侧面佐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也佐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真理性。

  (作者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