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能成为文化的烂尾工程

2014年11月25日 06:48   来源:红网   魏青

  11月23日,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及相关产业的盛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开幕。著名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在一场名家讲座中“开炮”——他给给中国博物馆列出“四宗罪”,“罪名”还都不轻: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机会主义、表面文章。更甚的是许多私人博物馆就是“圈地运动”。(11月24日《海峡导报》)

  关于博物馆,有这样一组数据:2013年,全国在文物行政部门报送备案的博物馆已达4165家,比上一年增加29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354家,民办811家。近年来,一股博物馆建设热潮席卷大江南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近50%以上省份都新建或改扩建了省级博物馆,各县级市以上政府也纷纷建起了地方博物馆。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数量不少,但是质量如何?这才是真问题。

  博物馆看得见、摸得着、档次高,富丽堂皇,是地标建筑,很多地方把兴建博物馆视为文化政绩的首选,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博物馆业的发展,但是,更突出的问题还在于,受简单、粗浅、短视政绩观的影响,不少地方建馆时,竞相攀比规模与档次,建成后,却都不太管了,博物馆不能光有高大上的建筑,建成后还要长期运作、发展。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只划拨人头费,致使部分博物馆建成后无法充分发挥其现代化功能,甚至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要为社会、民族、地区保存特有的文化遗产。要保护,就要有收集,增加馆藏是很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一个大馆能拿到的征集费,通常每年不过几百万元,但现在文物价格被炒得很高,想征集到一件像样文物,动辄需要2—3亿元,有时一幅画就需要2000——3000万元。有博物馆无文物,有好博物馆无好文物,博物馆成为有骨架而无血肉的“空壳”,博物馆的文化艺术展览教育作用大打折扣。

  博物馆是知识密集型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多学科专业人才。如文物保护方面,就需要化学、物理学、文物鉴定人才;办艺术展厅或艺术类博物馆,就需要艺术史专业人才;作为策展人员,得能把技术的、艺术的、历史的、文化的、时尚的、创意的,种种因素进行整合……但是,我国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欠,人员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参差不齐,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已无法适应博物馆的发展需要,而博物馆现有工资待遇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常常是我们花几年时间培养出来了,结果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培养完了,人跳槽了、去国外了。博物馆的人才结构,现在严重不合理。政府关注博物馆事业,应更多去关注博物馆的软实力。硬实力相对简单,甩钱就可以了,软实力则比较难做。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700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但免费开放不是打开大门就叫免费开放。人满为患导致参观环境质量下降,不难看到,有孩子在本应安静的展厅里奔跑嬉戏,有参观者抱走成捆的宣传页准备去卖废纸;冬天有来取暖的,夏天有来乘凉的;有来躲风避雨的,也有来上厕所的,博物馆参观环境的恶化,甚至令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望而却步;更难堪的是,免费开放后许多博物馆的工作积极性在下降。免费后许多博物馆显得很怕人来,有新展览也不积极进行宣传,免费,让博物馆重回大锅饭时代。博物馆免费开放,它对国民素质、博物馆的管理能力、政府有关部门的博物馆管理能力乃至执政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一些地方动辄把免费的新博物馆建在郊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谁去看?对博物馆来说,观众量是个很重要的指标,花那么多钱建了,如果一年观众就几万人次,又怎会有社会效益?现在去博物馆的人是越来越多,全国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合计超过6亿人次,但是和人口总量相比,6亿人次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在发达国家,人们闲暇很喜欢到博物馆欣赏艺术,博物馆可谓门庭若市,但是中国人闲暇更喜欢打牌、K歌和旅游,文化素养是博物馆的大门槛。

  1861年,伦敦艺术工会主席乔治·高德曾说:“让一个工人了解艺术作品,可以使他变得举止高贵,富有自尊心,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工人,充满愉悦,超脱于自身的地位,达到灵魂净化和升华。”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如何让更多的“工人”和“孩子”喜欢博物馆的教育,这就是博物馆管理者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