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互联网,再看房企跨界转型的其他领域,无论医疗、金融,还是材料、影视传媒,都不难看出其力图把握经济转型方向的努力。如此看来,房企的另觅出路,某种程度上传递出一种积极信号:中国经济转型正在步入良性轨道。
据新华社11月4日报道,做电商、卖粮油、拍电影……时间如果倒转5年,恐怕很难把这些模式与“高大上”的房地产企业联系起来。在市场风向悄然生变的背景下,向来敏锐的房企巨头自然不会错过任何一丝狭小的空间,新的探索已然拉开序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向收益高的行业流动是必然趋势。过去十多年里,这个规律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尤其明显。在高回报的驱使下,各行各业投资者蜂拥而至, 发电的、挖煤的、卖服装的、做食品的……都想从中分一杯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下,从房地产企业纷纷“放下身段”开拓其他领域的尝试中,不难嗅出这样一丝气息——这个华丽产业终于告别“躺着也能挣钱”的时代了。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就直观反映出房地产业的现状,前9个月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6%,截至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月增加988万平方米。
2003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明确将房地产行业定位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毋庸讳言,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房地产业,为我国宏观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但高度依赖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以及这一行业超乎寻常的高增长高收益,也越来越凸现一些弊端。比如,房地产业“钱好赚”让一些企业脚踏实地做实业的驱动力减弱,凭借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意识不强;在一些投资者因为房产大幅升值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更多普通购房者不得不承受房价大幅攀升之痛;特别是我国房地产行业融资结构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其超速发展积聚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告别疯狂,告别暴利,回归理性,方是房地产业应有的常态。
楼市遇冷,倒逼地产商告别“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维,在主业上深耕细作,挖掘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的新房和旧房成交比例超过1:1,已经告别住房绝对短缺时代,多年来房地产业的大规模投资已形成结构性供给过剩,而目前存量住房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基本公共配套设施有待改善,未来改善型住房需求将会大规模释放。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社会的到来,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细分领域有着不小的发展空间。据报道,今年东北三省将有20万老人奔赴三亚过冬。如何更好地满足类似“候鸟”老人的住房需求,提供更完备的配套设施,房地产企业不妨多下些功夫。
楼市遇冷,也促使房企另辟蹊径,将触角延伸到全新的领域。拥抱互联网成了不少企业共同的选择,比如运用互联网工具拓展自己的业务,牵手旅游网站拓展旅游地产链条,与互联网企业联手卖房。房地产与互联网众筹以及定制的结合,也被视为一种有趣的尝试。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就是更贴近消费者,更注重用户体验,拥抱互联网无疑将给房企注入新的生命力。
近期发布的“201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透露出有意思的信息:马云凭借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一举成为新首富,取代了房地产巨头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而曾经在这份榜单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房地产大佬,被互联网企业掌门人夺去了光彩——后者在前十大富豪中占了半数席位。此消彼长的榜单不仅呈现出房地产业的风光不再,更透过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释放出信号: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社会财富正加速流向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除了互联网,再看房企跨界转型的其他领域,无论医疗、金融,还是材料、影视传媒,都不难看出其力图把握经济转型方向的努力。如此看来,房企的另觅出路,某种程度上传递出一种积极信号:中国经济转型正在步入良性轨道。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