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习总书记提及传统经典背后的深意

2014年09月11日 13:21   来源:荆楚网   何宛玲

  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10日 人民网)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其包含的文化价值、道德内涵代代相传。不论是“善恶终有报”的价值判断,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再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典范,都是传统经典的积淀,其中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一生品味、一生学习。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种基因,深入骨髓,埋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是我们生命不能忘却的重要部分。

  传统经典是历史的根。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凭空产生,没有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是扎根泥土,传统文化的孕育,需要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是先辈在纷乱交替社会中的结晶。在春秋战国的纷乱时期,孔孟之道孕育而生,其所推崇的“仁者爱人”影响至今,是和谐社会的理论根基;老庄思想腾空出世,其所宣扬的“道法自然”让我们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韩非子的“以法治国”思想给予当今建设法治社会极大地借鉴意义......在空前繁荣的盛唐时期,我们领略了唐诗的魅力,在全盛的宋朝,词人的创作让我们迷醉,即便是走向衰落的清王朝,也留下诸如《四库全书》的宝贵遗产,为文化的长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根基,不仅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更影响当代。我们不能忘却历史,更不能忽视历史文化下的璀璨明珠。

  传统经典是中国人的骄傲。人之精神,文以化之;人之内涵,文以铸之;人之品质,文以固之。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如今只有古中国星光熠熠,不仅在历史的漩涡中脱颖而出,还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纵观影响了时代,横观影响了世界,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骄傲。我们佩服先辈的智慧,他们以简单的语言表达了韵味无穷的深意,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成为后人行之本、立之根,其思想历经不同的时期依旧活力无穷,是当代文明的典范。我们以熟读经典而自豪,更以熟知经典而骄傲,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才能为先辈的智慧深深折服;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才能被其“现代”的传统思想深深打动;只有了解了传统文化,才能豁然开朗,更加珍惜传统的文化宝库。资源是有限的,但文化是无限的,传统经典是民族的营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中华儿女的成长保驾护航。

  传统经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当代价值的导向与追求。《礼运大同篇》提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中所描述的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画面正是当今社会的至高追求,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和谐社会的典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空中楼阁,它有沉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建立在“故人不独亲其亲”、“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故外户而不闭”等文化精髓上,是传统文化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要立足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让文化经典融入血液,深入骨髓,让传统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行为处事,成为思想价值观的先导。

  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各种思想交汇碰撞,“全盘西化”一时间误导了众多青年学子,让他们在西方的文化价值中渐渐迷失了本真。正是迷雾重重,我们才更应该拨开迷雾见明月,重拾那份文化自觉,回归那种文化自信,将经典文化镶嵌在脑海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烙印。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