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从伢抓起还得从场子说起

2014年08月13日 07:28   来源:长江日报   莫梓芫

  十年前通过的《武汉市全面健身条例》,如今重新修订,首次提出将在中小学推广游泳课程,结合百湖之市,长江穿城而过的特色,力争让每个武汉伢都学会游泳。

  武汉有两江百湖,多少年来,依湖而生、绕江而活的武汉人,在外界印象中,涌现了不少游泳能手。万里长江横渡,是我们的传统,引人称羡。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知水性的武汉伢开始减少了。甚至有人感叹:渡江是不是永远后继有人?

  这当然不是武汉人的问题。江边、湖边,大众游泳的场景很难再现了。今天的安全意识不同以往,社会管理观念变化了,公开水域除非有特殊管理的水段,一般不建议人们轻易下水,不鼓励作为大众游泳场所,“野生野长”的游泳人逐年减少。放到任何一个城市,也是如此。

  社会在发展,运动方式在变化,即便是大众运动,也朝着专业、科学的方向前进。骑车、跑步、游泳、羽毛球等等,这些运动即便是普通人进行,往往也是装备齐全、三五成群,有各色组织,有各种民间比赛。游泳也是如此,城市兴建游泳馆,职业教练增多,专业化的游泳培训常见,这不再是一个长江浪里白跳可以打天下的时代。

  体育观念在变化,运动方式在变化,长江边人会游泳、山东人多会武术,这些传统印象也在改变,运动和自然地域的关系慢慢减弱,越来越强调场馆、设施、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的服务作用越来越重要。

  渡江仍将是我们的传统,但我们可以有更多渡江能手,也将吸引更多游泳爱好者来武汉一起参与,这将是我们的体育品牌,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靠什么吸引?不仅是我们有长江,也是因为我们的体育氛围高涨。而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城市越来越有活力。体育,不是一门课程而已,而是一座城市能否更加全面的实现发展,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市民能否更加全面的享受想要的生活。

  我们将面对的不是渡江后继无人的窘境,这只是一种“先天之忧”。但渡江传统必然会有它的现代表现形式,在公开水域的体育竞技项目中,或许渡江有其开拓性的一面,这都不是没有可能。但我们现在仍然要回到城市基础功能的改变上来,正如《武汉市全面健身条例》重修。大众体育,其实检验的是城市基础环境,考验的是政府工作。武汉城市基础功能的提升,其中之意,就包括为全面健身提供更多的设施、场所。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