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注水”夏令营

2014年07月18日 07:13   来源:新民晚报   李 妍

  周末到重庆一景区游玩,偶遇暑期夏令营:孩子们被隔离在景区一个小岛上,有的在教室东倒西歪地上课,有的在房间懒懒散散地睡觉,现场既没有拓展训练的锻炼与磨砺,也不见课堂知识培训的秩序井然。这样毫无技术含量的夏令营,一周收费竟在三千元左右,两周收费据说也达到五千元。不知那些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小岛上的家长,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作何感想?

  这样面目可疑、严重“注水”的暑期夏令营还不在少数。比如有媒体报道,打着“学习”、“培训”旗号的夏令营,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补课;号称“艺术采风”、“科技启蒙”的夏令营,实际无异于“成人游”;打着“游学团”名义公开招生的夏令营,却“游”而不“学”,大部分时间是在游玩、采购,游学团变成了家庭财富的比拼场;针对家长希望在漫漫暑假里有人看管孩子这一目的,有人干脆把夏令营办成“托儿所”……凡此种种,早已让夏令营离题万里。

  夏令营本源于美国,当时人们由于都市化的日益发展引起各种返回自然的运动,夏令营由此而生。早期的夏令营强调兄弟式的友爱和简朴生活,其后又产生了许多不同形式、特色的夏令营。有的夏令营是学生住帐篷、自己做饭的野营,有的提供当地特有的水陆运动和一些工艺活动,还有的则以发展青少年的天赋或特殊兴趣为宗旨。不管哪一种夏令营,其本意都是通过一系列专门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交际能力、团队意识以及吃苦精神,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但现在,变味并“注水”的夏令营,不仅背离了其设立宗旨,也难以让学生收获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外的情趣和快乐。更让人尴尬的是,一些家长对夏令营并非只是简单的迷信,很多时候,他们送孩子参加假期夏令营、培训班,只是“花钱买放心”的无奈之举,一些无暇带孩子的父母甚至把夏令营当成了托儿所。这背后,根本问题还是暑期选择的匮乏。

  如何带领孩子过丰富、充实的暑假,其实可以有很多选择。就在前两天,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工作的李近赫为13岁的儿子小时计划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暑假——完成历时20余天的沿京杭大运河自行车骑行。千里走单骑,既青春励志,也让“行万里路”的孩子得到了体质与心智的双重历练。当然,除了家长引导,诸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教育机构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定期定量组织暑期活动;一些社会实践平台,也完全可以适当提供社会实践和户外拓展活动,把孩子从培训班、夏令营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提供除了家、夏令营、培训班之外的“第四种选择”。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