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写毕业论文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其中多数是拼凑抄袭,论文质量连年下降……最近,本科毕业论文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大学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和国外大学生有什么不同?记者近日在高校毕业生中进行了探访,从而了解到了广受诟病的本科毕业论文背后的一些真实情况。(光明日报,6月30日)
只用半个月就写成的毕业论文应该称得上“急就章”了。复制粘贴、东拼西凑,质量可想而知。虽然一些学校就毕业论文写作进行精心安排,甚至从大三结束时就要求论文开题,但一些学生对此安排并不买账:理由很充分,“忙着实习、找工作”成为论文“急就”的主要原因。而“急就”的结果,是意涵深刻的“借鉴”,这也直接导致不少学生的论文质量严重下滑,“错字连篇、逻辑混乱,有的连最起码的论文格式都不知道,还有的干脆论文题目都有问题”,这样的论文,学术含金量可想而知。
毕业论文沦为“急就章”,严重损毁了学术价值,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固然不可忽视,但这个板子却不能只是打在学生身上。固然,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对学术论文认识不清,在鼠标键盘的“复制粘贴”过程中不乏学术剽窃的嫌疑,这些问题自然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毕业论文一头连着学生,一头则连着指导教师,而导师背后则是学校论文评估制度以及更为宏阔的高等教育体制。学生固然应该为自己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瑕疵负责,但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以及毕业论文答辩时的指导、评估、把关等责任也不能忽视。更甚者,当毕业论文与实习、找工作等现实需要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对现行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有一个更为全面通透的考量?
比如,对于不少学生毕业论文“借鉴”的程度之严重,学校论文评审机构对此就没有相应的审核、检查机制吗?在“论文答辩就是走过场”理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导师以及论文答辩委员会是否也持此立场并在论文审核、答辩过程中切实践行呢?“每届毕业两三百名学生,但是有资格成为答辩组成员的老师就那么几个”,薄弱的师资力量怎能称得上对学生负责、对学术负责?抑或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从写作到答辩,学生“谦逊有礼”背后的抄袭剽窃,教师“关心爱护”背后的“充老好人”,学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惰性思维,投射在高等教育体制备受诟病的现实语境中,给人一种不忍直视的学术堕落情形。
再者,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到底有无必要?如无必要,何必再浪费众多人力物力资源,去炮制并无多少含金量的“废纸”呢?如有必要,为何对“复制、粘贴”背后的学术不端视而不见呢?更值得深思的是,“一锤定音”的毕业论文,对于学生的学术素养到底有多少考核价值呢?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培养模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契合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呢?其实,高校毕业论文尤其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每况愈下的事实对于大多数业内人士而言已经“心照不宣”了,只是大家处在同一条船上,都不好意思捅破那层窗户纸。毕竟,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单独哪个人、哪个群体以及哪个部门的责任,改变这种情形显然也并非“一个人的战斗”可以堪当重任。但对于这种情形,继续装睡毕竟不是办法,全面深化改革的现代中国首先需要有打破僵局的决绝。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