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流浪记”何时能剧终?

2014年04月18日 07:36   来源:红网   文/郭元鹏

  一名2岁女孩在贵阳不慎弄丢了刚刚安装好的人工耳蜗,这只由爱心工程捐助的人工耳蜗价值几十万元。这则不幸的消息被公布在网上后,顷刻间牵动了贵阳这座城市的心,无数网友乃至央视新浪官方微博(@央视新闻)都发起了爱心倡议,全城寻耳朵动人场景正在上演。(4月16日《贵阳晚报》)

  全城寻找人工耳蜗,我们见证的是温暖。全城寻找人工耳蜗,我们感受的是温情。可是,拨开这些感动的温暖,撩开这些落泪的温情,我们平心静气地来看这个问题,会蓦然发现,其实我们一次次的被温暖了,我们一次次的被感动了。

  2013年5月,山东一位男孩的人工耳蜗丢失了,全城寻找;2013年11月,宁夏一位小女孩的人工耳蜗丢失了,全城寻找;2014年3月,重庆一位小男孩的人工耳蜗丢失了,全城寻找......当然,这些都是有皆大欢喜结局的案例。而实际上必然还有很多人的“耳朵”因为寻找不回来,而没有进行报道,也会有很多丢失了的“耳朵”没有被媒体关注。

  我们在被感动的“落花流水”的时候,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耳蜗流浪记”会成为播不完的“肥皂剧”?

  笔者不是专家,对于人工耳蜗没有多么深的认知。但是,我知道的是这个东西是相当贵,一个就要好几十万元。我还知道的是这个人工耳蜗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需要动手术装在脑袋里,一个部分需要戴在耳朵的外部。外部的负责收集信号,传递到里面的接收器,这样就能听到声音了。我同时知道的还有,如果外部的这部分人工耳蜗丢失的话,就会相当麻烦,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孩子还需要受一次罪,因为脑子里面的那部分也报废了,需要动手术重新安装。

  这样看来,找到这个丢失的人工耳蜗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为什么人工耳蜗就一次次的丢失了呢?这自然和孩子的粗心有关系,可是是不是也和这个产品的设计有牵连呢?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被媒体曝光的上海一家大学教授的“人工耳蜗”专利报道,说是这位教授申请的“人工耳蜗”有技术上的问题,而且是模仿了国外的技术,涉嫌抄袭。不知道这和这些容易丢失的人工耳蜗有没有牵连?

  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做些事情,在技术上做些事情:一是,耳内的人工耳蜗和外部部分是不是能在信号的接收上做些改进,就如同我们的电脑一样,鼠标坏了,只需要更换鼠标,而不是连同电脑一起更换,这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就如同一部手机也可以配多个充电器一样。二是,外部的人工耳蜗为啥这么容易丢失?是不是我们的设计不符合孩子耳朵的“型号”,就如同我们服装的型号一样,大小是不是能有个人性化的对接。三是,外部的人工耳蜗丢失后,如何能够更方便的找寻,比如上面可装上探测功能,用特殊的遥控手段让它自己“报警”。

  总之,面对“耳蜗流浪记”成了演不完的“肥皂剧”?我们不能仅仅在“全城寻耳”中感动,还要找出原因,让它从此剧终。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