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PX词条,可贵的知识理性》一文于15日见报(《钱江晚报》A24版)并上网后,一些网友跟帖表达看法,基本反映了历次PX项目争端的种种分歧与对立。所谓分歧与对立,就是没有社会共识,你说的我不相信,我说的你不理睬。对立、纷争的频繁发生,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造成社会空转,令人心痛。
写《捍卫》一文,是对知识理性的认同和提倡;但是,读了网友跟帖后,想到了另一方面:对所谓“篡改”PX词条的行为,如果仅仅指责其缺乏理性,对其没有丝毫“同情之理解”的态度,难道就是理性的吗?“缺乏理性”的行为背后是否也有某种理性的成分?或许化解对立的路径就掩藏在其中呢?
PX(对二甲苯)作为一种化合物,其毒性为低毒,这是基本的化学知识——这本是最不该也不会发生分歧的地方;想通过篡改词条的方式来阻止某个PX项目的上马,显然是可笑的、徒劳无益的;为什么这些最不合常理、最不该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呢?
从网友跟帖看,其实主要分歧不在PX毒性;网友更担心PX项目的生产过程产生的物质或气体是否也是低毒并安全可控?网友更担心的是:环保监管是否严格规范、是否公正执法?如果不是有太多的工业污染严重损害了无辜民众的健康,他们不会对PX项目如此谈虎色变;如果不是一些环保部门放弃公正执法的立场,化身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使民众失去了法律的保障,失去了最基本的救济手段,他们会试图通过篡改PX词条来阻止PX项目的上马吗?这种手段看起来很可笑,但是这可笑的背后,是一部分民众的无奈。
一些地方为了PX项目顺利开工,加强了相关科学知识的宣传,试图消除民众对PX的误解、误会。但是“加强宣传”这个行动,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民众的误解、误会。各种污染企业突破法律规范上马,环保部门的种种不作为,相关信息的不公开,已经把社会的“环保诚信”降低到可怜的程度;如果以为科学常识宣传是创可贴,可以为政府公信力止损、止血,不仅缺乏理性,还缺乏执政良知。如果环保局能搬到新建成的PX公司里办公,老百姓就不怕跟PX公司作邻居。这个想法很儿科,但总比拿环保当儿戏好。
据业内人士介绍,2013年我国PX进口量在900万吨左右,缺口很大。PX项目不能顺利开工,经济损失很大。但问题还有另一面:经济发展了,谁得到利益的大头?环境污染的代价,又由谁的身体来承担?获利最大者不承担代价,承担牺牲者只能得到一点可怜的补偿——如果这种状况看不到改变的希望,又要让项目尽快上马,只能强迫群众在“支持信”上“自愿”签字了。
如果能做到信息公开、民众参与、环保公正严格、利益分配大体公平,民众对PX项目的容忍度就大,反之,则很难。从信息公开到分配公平,这一系列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经济建设,特别是一些重要而敏感的建设项目,不可能等这些社会治理目标都实现了再上马,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多建设事业,必然继续伴随争议、争端来进行;这既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社会治理的瓶颈。要减少争议、争端所带来的损失和代价,关键在于政府行为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的信任,在建设经济的同时也建设自己公信力,就能把代价降到最低,把公共利益最大化,才有望缩短这个瓶颈期。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