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腐败的车轮”还需对症下药

2013年11月20日 14:40   来源:荆楚网   周俊含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截至今年9月30日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数据显示,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共计14839起,处理16699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违反公务用车管理使用有关规定的案件数量为4851件,占比接近1/3,居各类问题之首。(11月19日《京华时报》)

  公车消费作为三公消费的一部分,因其庞大的开支一直引来人民群众的诟病。“车轮腐败”危害巨大,不仅会降低官员干部的形象,同时也会危及社会公众的利益。现如今,公车私用等“车轮腐败”问题已逐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而面对越演越烈的“车轮腐败”问题,各地方、各部门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可谓层出不穷。比如,中纪委提出公车加挂公牌和加装GPS监控设备、全国过半省份取消“O”牌等特权车牌等。然而,一些公务人员、机关单位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初衷良好的改革方案,不是推不下去,就是改革走样,出现了“虎头蛇尾”的案例,更有“公车照坐、补贴增加”的畸形现象。

  公车改革“改不动”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改革缺乏彻底性,监督缺乏透明性,惩戒缺乏严肃性地等,但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公车从购置到使用整个过程信息不公开。公车管理一直以内部管理为主,导致公众对于公车配置计划、购置成本、使用情况知之甚少,而公车管理者又因为公车数目过于庞大,违规使用过于普遍,而经常“管不过来”。而即便是一些地方采取了诸如改发补贴、装卫星定位系统等治理“车轮腐败”的措施,但这些办法多数还停留在“内部掌握”,单纯依靠内部监督,而忽视了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治理“车轮腐败”,推动公车改革还需“对症下药”,源头治理,其最根本还是要推动公车信息公开。各部门、各单位对于公车从购置到使用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以及加装GPS等监控设备所得到的检测结果都要及时、真实的予以公开和公布,以便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同时,加大公车的辨识度,“抓个现行”是公车腐败的天敌,而使公车易于辨识、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可以有效避免“车轮腐败”的现象。

  仅靠政府部门的“单打独斗”治理“车轮腐败”、进行公车改革,难免会出现“越改越多”的现象,而只有推动公车信息公开,动员社会力量对公车从购买到使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才能打破治理“车轮腐败”换汤不换药的“怪圈”,才能走出现阶段公车治理的困境。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