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展览,堪称一场色彩的盛筵。
所有的73幅油画均来自美国的克拉克艺术馆。米勒的法兰西乡村的牧羊女、“印象派之父”毕沙罗的或晴或雨的小镇、莫奈的光影交错的象鼻山峭壁、杰罗姆的充满异域风情的弄蛇人、德加的芭蕾舞女、雷诺阿的肌肤透明、形态柔美的众多女性,依次扑面而来。随着历史的步伐,展厅里越来越明亮,色彩越来越轻柔,让人们感受到印象派绘画“在阳光和空气中跃动的色彩”。
这些世界级大师的名作,以前只能在国外的博物馆里看到,现在不出国门就能让人大饱眼福,真是一大乐事。馆方为这次展览作了精心准备,参观者可以租借导览机,里面有其中30幅名画的介绍,从画家生平、作品特点、创作过程,以及作品评价,都十分详细。
然而,流连在这个艺术殿堂里,每隔几分钟就会听到一声“不和谐音”:“不要照相!”原来,展厅里有不少观众拿出相机,对着名画使劲“咔嚓”。他们中男女老少都有,有的拿着卡片机、手机,有的拿着专业相机。还有的在被劝告时收起了相机,但保安眼光一离开,又拿出相机偷偷按下一张。
在国外的博物馆,关于能否照相,分为几种情况。比较普遍的是可以拍照但不能用闪光灯,如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有一种明确规定一律不可以照相,如英国国家美术馆,以及意大利的许多美术馆等,这是出于对艺术品的保护或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些博物馆,大部分展品可以拍照,但某些展品不可以,边上会有一个禁止拍照的标志。一般在参观的时候,应当先向工作人员询问,然后再使用你的相机。
上博此次规定不能拍照,也是符合国际博物馆惯例的。我发现,拍照的人动机不同,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点像在国外旅游,到了一个景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拍下来再说;也有些是艺术爱好者,希望拍回家细细欣赏。这也让人感慨,尽管近年来国人的艺术素养在不断提高,但是规则意识仍有待加强。
其实,喜欢艺术作品,不一定要将其装入相机,只需将其装入脑海。正如在国外旅游时,你的眼、耳、口、脑的感受和体验,其实更加重要。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