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泰古城变“枯城” 网友:敲响哪些警钟

2013年10月21日 09:08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导读]永泰古城,位于甘肃景泰县寺滩乡,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旧时,古城护城河环绕,河宽水深,人畜不能自由跨越。城外方圆几十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沃野,城背后山林茂密,可潜藏千军万马。但如今这里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古城的人口从1300多人锐减到100多人。

  甘肃古浪县直滩乡大岭村,村民搬走后,废墟中的土墙完全暴露,很快风化。院子里的树木也完全枯死。

  甘肃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古城,村民从祁连山上放牧归来。这座明代古城现今只剩下100多居民。

  [新闻解读]

  反思

  古城变枯城敲响哪些警钟?

  文/徐大发

  古城变枯城首先当然应该归之于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极差。永泰城内原有许多古树名木,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后面的松山上还是大森林,当时人们还在山上砍柴。几乎最近20年时间,山上的树也被砍完了,再后来由于连年干旱,树也没再长起来。如果本地居民不乱砍滥伐,绿化意识强,或许就不会落到如此境地。

  其次周围的大环境大气候的恶变也造成了古城变枯。永泰古城周围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像永泰古城这样因为生态日益恶化而遭到废弃的村庄还有很多,这说明是个共性问题。

  可以说,许多地方仍然在走着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子。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符合科学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仅仅几十年来,古城就变成了枯城是一记警钟。某种程度上枯城是一种标志和证据,凸显了文明治理生态平衡上的短板和不足。当地球流尽最后一滴泪后,枯城就会越来越多,人类就再无法移民搬迁了。从全球来看,也是如此,这种枯城比农村城镇化后出现的空心村无人村更加可怕。 

  支招 

  让枯城宜居离不开公众财政的倾斜 

  文/张松超

  众所周知,类似于生态治理,让人类生存环境更宜居的资本投入在短期内是形不成投资回报的,更谈不上剩余收益,这也就注定了这一行为主体必须由政府来充当,也只有靠着公共财政的倾斜才能让枯城更宜居。

  在这种语境下,一方面需要腾出足额的财政支出,直接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枯城基础设施的改善,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快发展有市场效益的产业,从而加大对公共财政投入的支持。但是拿甘肃永泰来说,目前再进行巨额的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必须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将其作为一个长久系统的工程来做,而像甘肃永泰这样枯城的形成却也给了我们不少的警示。也就是说,在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原则下,必须要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用于生态环境治理,这是一个基本前提,而接下来更需要去关注那些正在形成的枯城,在公共政策上给予倾斜,从而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微言大义] 

  @冷焰杀手: 把肥沃的土壤变成沙土,只须三五年,可把沙土变成肥沃的土壤,上万年都不可能。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有恃无恐的开采矿藏,为所欲为的向大自然索取,福由自己造,咎由自已取。

  @lxy861025: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过度的向大自然索取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科学适度的利用自然回馈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否则人类终将自掘坟墓。保护环境、关爱自然。警钟已敲,为时不晚,不要等到穷途末路了追悔已晚。

  @忠恕: 要振救类似甘肃永泰这样的古城就成本而言其实并不难,这要看我们的政府愿不愿意作为,类似甘肃永泰这样的古城古镇人口都不多,政府何不将其口粮、医疗、上学等全包下来,停止当地一切破坏植被环境的生产,政府解决当地人后顾之忧的前提是种树,二十年左右应该能恢复良好的自然环境,政府投入其实并不大。

  @杨经学: 改造自然界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人,"人定胜天"。

  @怺逺的茉莉: 沙进人退,退路还有几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整治土地沙化,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是到了警醒的时候了!

  华声在线综合新京报等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