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门票优惠 景区门票价格调控真的必要吗?

2013年09月29日 07:04   来源:红网   郑渝川

  近日,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纷纷按照国家发改委部署,在国庆节期间推动全国约1400家景区实行门票价格优惠,平均优惠幅度约20%。相比之前两轮降价,此次有不少知名景区加入名单,国家发改委还要求各地密切跟踪政策执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景区降价幅度有限,甚至抵不过近年的上涨幅度。(9月28日《京华时报》)

  节日期间,各级各类景区所能提供给游客的体验质量,相比平时大打折扣。优惠门票价格的意义显然就体现为,减少景区体验质量“缩水”带给游客的损失感,避免长期间排队、不能及时如厕及购买商品、游览和乘车拥挤等较差体验影响景点景区的品牌形象。如果景区经营管理单位确实注重景区形象,着眼于长期经营的收益,就应该自行出台长假时段的优惠票价。

  但事实并非如此,各家景区本身并没有表现出长假时段推行优惠票价的行动,定时降价(优惠票价)的政策是由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的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前者中的一些单位甚至千方百计规避执行这项政策。此外,许多知名景区甚至是稍稍有点小名气的新建景区景点,近年来都在连番调价。看上去,景区经营管理单位好像并不怎么关心自家景区的品牌形象,而是尽可能抓紧游客如织的长假高峰期赚上一笔。

  很显然,景区经营管理单位的做法带有极大的短期功利性,这似乎也成为国家发改委介入调控的依据。景区门票高价、不断涨价,真的应该归结为经营管理单位?国家发改委的调控真有必要吗?

  从我国景区开发经营模式来看,无论是主题类、自然类景区,还是文物类景区,也不管各级各类景区的开发文本上如何强调“保护”,都不能改变这种模式本身的根本属性:功利性。各级各类景区开发的目的,保护只是“兼顾”,而是将景区资源作为“可以且应该”最大化带来经营收入的生财工具,特别是一些具有国家公园性质的景区,根本就没有考虑要让尽可能多的国民便捷、免费游览公园。正因为此,才会出现高得离谱的景区门票价格,景区体验质量远远低于国外许多更为知名、门票票价更低甚至免费的景区景点。

  国内景区大多实行或曾经实行事业单位管理,这种机制与有效经营、最大化获取经营收入的开发目标出现了矛盾,服务意识差、经营手段单一、游客体验极差,还存在普遍化的人浮于事现象。不少景区单位一度挤满了主管部门或地方领导安插的亲属。高票价景区非但不能给所属主管部门、地方上缴收入,反而成为地方财政或部门投入的“黑洞”,这就倒逼相关景区的经营管理发生重大改变,开始逐步转变为租赁经营或国企受托实行的企业开发经营模式。

  但无论怎样变,景区经营管理单位都需要向开发经营权出让方的地方或主管部门支付巨额费用,这笔支出与开发经营周期相除,则意味着高昂成本。这些单位当然就没有必要去顾虑景区品牌就长期而言变得更好还是更差,必须抓紧向国内外游客收取尽可能多的门票费用。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景区门票价格会连年上调。这种价格乱象严格意义上讲应当界定为政府失灵,即政府作为重要公共资源景区、景点的代理者,忽略国民游览景区、景点的基本需要,将公共产品擅自改变为经营性商品。

  国家发改委介入调控景区门票价格,确实可以为相当多游客省掉部分门票费用。但在现有景区开发经营模式背景下,这种做法就直观反映为对租赁经营、受托经营企业合法利益的侵害,很可能诱发部分景区在租赁经营或受托经营周期满期时的结算、是否延期等争议。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如果真想让景区门票降到亲民的低价水平,乃至实现相当多数景区的免费,应该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去改变景区开发经营模式。不去触及体制改革难点、矛盾的焦点,而仅仅以敷衍的态度启动价格调控,也可以定义为一种“懒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