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市场稳步发展有三大关键点

2013年09月16日 09: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党 印

  日前,全国场外市场挂牌企业不断增加,已突破300家。截至目前,至少有12家区域股权市场正式营业,多层次的场外市场体系正逐步形成。

  从业务范围来看,全国场外市场和地方股权交易所的区别在于,前者挂牌企业的股东人数可以突破200人,可以实行做市商制度。全国场外市场与区域股权市场的区别在于,除以上两条外,区域股权市场原则上仅挂牌本地区的企业。在争取企业资源上,全国场外市场和地方股权交易所之间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此二者亦面临区域股权市场的竞争。场外市场如雨后春笋般设立,政府推动是一大因素,但是政府将市场设立起来后,市场须具有自生能力。笔者认为,场外市场的目标都很明确,即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但是要实现稳步发展,须在三个关键点上厘清思路。否则,经过几年竞争后,实现发展壮大的市场将屈指可数。

  第一,政策优势只是暂时的,稳步发展只能靠优良的服务。全国场外市场和区域股权市场的设立,均是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设立,政府在市场设立及初期运行阶段给予了各种政策支持。各地方政府为促进企业进场挂牌,甚至为企业提供财政补贴以弥补挂牌的相关费用。但是,企业运营是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拟挂牌企业也是理性的,如果发现前期挂牌企业在挂牌后未获得融资或优良服务,将不会重蹈覆辙,白交挂牌费用。各区域市场的设立有一定的垄断性质,这对市场而言是种优势,但是若缺少优良的服务,企业不会慕名而至,市场的优势将毫无意义。对于市场而言,就是要在企业挂牌前、挂牌中和挂牌后持续地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挂牌企业相关的各项工作有专人对接,专人问责。这就涉及到市场的承载力问题。如果市场人力有限,条件有限,尚无法为已挂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就应控制拟挂牌企业的数量和速度,一哄而上地挂牌除了增加挂牌企业数量外,只会增加市场运行的漏洞,不利于市场的稳步发展。

  第二,流动性是把双刃剑,并非越多越好。一些区域市场为提高吸引力,正酝酿着如何提高流动性,提升市场人气,也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场挂牌。但是流动性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流动性将增加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风控形成压力,不利于市场稳步发展。中国主板市场流动性可谓充足,但是各种市场乱象层出不穷,给不少投资者造成一定损失,市场也倍受诟病,这为正在兴起的场外市场提供了警醒。并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与股权交易相比,更重要的是生存和发展,企业不宜追求股份频繁交易,市场更不宜将流动性作为一种潜在追求目标。

  第三,做市商制度有利有弊,适用与否取决于市场的定位和发展阶段。目前仅全国场外市场可以实行做市商制度,其他场外市场大多以协议定价为主,也寄望未来能实行做市商制度。毫无疑问,做市场制度可以提高交易的便利性,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做市商制度运行需要有数量众多的投资者为基础,这与市场的定位和发展阶段有关。如天津股权交易所在设立之初曾尝试过做市商制度,但是效果不佳,之后主动调整为报价商,这一做法值得各区域股权市场借鉴。另外,实行做市商制度会推高市场的流动性,也不利于现阶段市场的稳定发展。区域股权市场需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再考虑是否实行做市商制度。(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中国社科院公司治理中心特约研究员)(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