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科技成果缘何“待字闺中”

2013年09月13日 07:10   来源:文汇报   茅廉涛

  只有彻底克服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科技研发活动和企业经营活动分离的弊端,“两张皮”变为“一张皮”,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才会“柳暗花明”,步入坦途

  科技成果难“转化”,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之所以“老调”重弹,是笔者有感于两位专家的两项科技成果遭受冷遇。

  笔者所认识的两位化工冶金系统的退休老专家,年逾七旬,多年来孜孜于环境治理的研究,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去年终有突破性进展,收获硕果。一项是“有毒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理循环再生建材”项目。这项成果可以在二氧化碳零排放条件下,将多种有害有毒污泥及工业废弃物直接转化为各种重金属析出检测为零、无公害的各种建材,还可以制成混凝土用于道路铺设;另一项是“净化处理废旧电池和/或含汞污泥的组合物及其处理方法和由该方法得到的建筑材料”,它可以将任何一种废旧电池在二氧化碳“零”排放和无二次污染的条件下将它们直接转化成任何重金属析出为“零”的各种实用建材。这两项成果均已获得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权威单位的检测报告,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局颁发的推荐证书。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两项涉及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科技成果,至今“待字闺中”,无人“迎娶”。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以此比喻时下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恐怕再恰当不过了。

  少了“牵线搭桥”的“红娘”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就是把科技活动的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则不足5%,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在“呼呼睡大觉”。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80%左右相比,差距相当之大。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一边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技术的一些企业,犹如“大旱之望云霓”,丝毫不见“寸水”——找不到好的技术成果;一边是有技术成果的科研人员找不到转化的出路,成果转化率很低。大量的科技成果停留于“展品”、“样品”、“半成品”阶段,成不了产品、商品,形成不了现实的生产力。而科技成果如果不能转化,水平再高,价值再大,也是“水中月”、“镜中花”,一文不值!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步履维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从宏观上来看,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理念的落后,转化动力不足,转化体系不够完善、政策支持不够,转化壁垒众多,成果评价及科研人员在转化中的地位、权益等等重大问题。概而言之,与现有体制、机制存在的障碍不无关系,与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息息相关。从微观上来看,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三大环节(即作为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的“供体”、作为生产企业的“受体”以及沟通两者关系的“媒体”)的链接上出现了问题。

  一是作为“供体”所提供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并不具备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即使一些应用型的成果,也往往是刚从实验室“出炉”,并未经过“中试”阶段,充其量是个“半成品”,难以批量生产。

  二是作为“受体”的企业尚未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一些企业的主事者或因缺乏科技知识不具备鉴别能力,对新技术、新成果熟视无睹;或因循守旧,习惯吃“现成饭”,不作为,不愿承担风险;或因急功近利,斤斤算计本单位的利益乃至个人利益,扯皮推诿,将那些科技含金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拒之门外。

  三是作为“媒体”的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市场尚未真正形成并发挥作用。就以上述两项科技成果而言,她虽非“金枝玉叶”、“国色无双”,却也“才貌双全”、“气质高雅”,只不过“出身”寒微,门第不高罢了。之所以至今“养在深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了“牵线搭桥”的“红娘”。显而易见,这种“靓女愁嫁”的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两张皮”如何变为“一张皮”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上,国外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例如,美国为促进联邦实验室和大学技术转移,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并建立了技术转移机构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又如比利时弗莱芒地方政府为推动产学研结合,就以当地几所大学的微电子系为基础,投资建立了比利时IMEC微电子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与当地工业界就双方均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合作研发,相对成熟的研发成果就直接转移到工业公司,针对相应市场或产品进行优化和批量生产。这种模式显然是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华东理工大学也由于建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使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3%,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没有政府的引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及一套科技成果转化规则,并给予资金的支持,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其次,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的主体,理应根据市场需要搜索项目,或寻求科技成果合作者,独立或与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及科研人员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并尽快将成果引入生产线。再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和市场结合的切入点,也是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其作用也不可或缺。

  由此观之,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其路径已经十分清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强化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促进作用,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让企业真正走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快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彻底克服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科技研发活动和企业经营活动分离的弊端,“两张皮”变为“一张皮”,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定会“柳暗花明”,步入坦途。

  倘若如此,两位老专家的“靓女”定能披上“婚纱”——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生产线,也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为本报原副总编辑、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