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歧越来越大。这种分歧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的一大障碍。
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客观上,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关系存在重大区别。总体而言,发达国家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而新兴市场国家则是危机的受害者。因此,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冲击更大。这突出表现为,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泡沫都被刺破,金融资产大幅缩水,金融机构加快了“去杠杆化”的步伐。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在经历短暂的调整后,继续保持发展态势。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是一个外生冲击,但在危机的初始阶段,新兴市场国家却选择了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政策:极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信贷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迅速上升,其结果是,经济率先复苏的同时,国内通胀与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为此,它们不得不转而采取紧缩性经济政策。当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开始危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时,新兴市场国家却面临两难困境:外冷内热,既不能继续紧缩,也不能再度宽松。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则一直维持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美国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日本与欧盟也在效仿美国的做法。
第三,尽管发达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巨大,但它们仍是世界经济,包括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导者。在危机爆发以来的5年间,发达国家没有因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复苏而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相反,却仅着眼于本国经济走势,并且还以协调全球经济政策的名义,要求新兴市场国家与之保持同步。在前不久结束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是典型的例子。
目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尚不稳定,日本推出的 “安倍经济学”成效有待观察,欧元区经济至今也未走出衰退泥潭。短期内,发达国家不会放弃经济刺激政策,美联储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方面表现出的摇摆立场就是证明。鉴于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增速集体放慢,并且这种放慢很可能是结构性的,它们所需要的显然是更多的结构调整——这就注定了未来双方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上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进而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经过5年的调整,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在挤压泡沫、“去杠杆化”、降低产能过剩、培育新产业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展;而新兴市场国家增速放慢态势已经确立,国内资产价格上升空间趋于消失,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效。一旦发达国家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势头确立,其必然选择退出量化宽松。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退出”政策会不会触发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至发达国家,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泡沫破裂?这不仅是未来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一大难题,更是新兴市场国家需要妥善应对的一大风险。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