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伟/画
7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16种PVC保鲜膜15种含有禁用的塑化剂DEHA。调查还发现,一半超市熟食包装都使用PVC保鲜膜。专家称,这种保鲜膜破坏人体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导致女性性早熟和男性不育。为此,他特别提醒消费者,最好选购使用PE保鲜膜(7月29日《新快报》)。
有些事、有些物,真是“不知道还好,一知道吓一跳”。如这保鲜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可却含有禁用的塑化剂DEHA,且“超标”还不止一点点。检测发现,16个PVC保鲜膜品牌中的15个含有国家禁用塑化剂DEHA,其中,最低超过检出线98倍,最高超过检出线472倍。如此危害,的确乃现实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但禁止DEHA,却是有“标准”可循的。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就特别强调:禁止企业用塑化剂DEHA生产食品用保鲜膜。彼时,PVC保鲜膜就被禁用、责令整改。而依据2009年6月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其中也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保鲜膜既然跟食品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理应也参照食品安全法,而塑化剂也是一种添加剂,也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此尴尬的社会现状,再次传达出一个常识:我们不缺乏标准,缺少的只是对“标准”的严格执行。
而更大的悲剧还在于,含有DEHA的保鲜膜,更是如同打不死的“小强”。2005年被发现了,然后被禁止了,之后此方面的新闻却从不缺失。如2011年,调查报告称内地部分PVC保鲜膜违规使用增塑剂,即DEHA;2006年,也就是质检总局禁用DEHA的第二年,记者在海口市部分商店发现,这里销售的保鲜膜含有DEHA,等等。类似新闻一搜索便跃入眼帘,这背后的标准虚设问题,的确令人深思。如果标准没有执行、违法没有处罚、监管相当滞后,那标准本身不过是没牙的老虎,吓吓人还可以,真要上了战场,便是要输得“一团糟”了,而同时输掉的还有公众的健康。
若标准虚设,则健康裸奔,这是自然而然的逻辑。当维系安全的各种标准只是“看上去很美”,那公众的身体健康,必然是伤不起的。众所周知,一个标准的严格执行,离不开对标准的信仰,也离不开对执行的监管,更离不开对违规的处罚。从这个角度来说,含有DEHA的保鲜膜如同打不死的“小强”背后,是一整套底线的沦陷。如果这一切都依靠公众自己来解决,那我们还需要那么多监管部门干什么?PVC保鲜膜“有毒”再次被曝光,是又一次对政府部门这个“守夜人”角色的一种拷问。
于保鲜膜安全甚至食品安全而言,寄希望于商家企业的“道德血液”,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幻想,真正要约束好保鲜膜安全问题、保证好食品安全问题,仍需要从制度方面入手。一方面,既有的标准不能形同虚设,而应严格执行,同时配套的监管机制与问责机制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标准本身也要随时“更新”、“扩容”,并明确安全才是食品最大的国标这一底线,才能不至于让企业、商家们钻了政策的空子。也唯有如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才不至于裸奔。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