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弃考少一些无奈

2013年06月18日 07:55   来源:人民日报   徐 敏

  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高考的弃考率在10%左右。据此测算,今年全国有近百万高三学生弃考。高考“人生转折点”的意义渐渐弱化,学子的选择变得多元,总体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弃考学生主要有两类。一是放弃内地高考,选择“洋高考”,出国留学,这类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二是一些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成绩平平,估计只能考上三本或专科,即便大学毕业也很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后者,被动弃考的居多。

  被动弃考生让人想起韩少功的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他这样描写乡村青年,“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僻不群的青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或许正是预见到这样的“结局”,不少学生选择弃考。

  怎样让被动弃考少一些?从基础教育层面来看,要补足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短板,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从高等教育层面看,各类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办出特色。而教育部门也别按照固化思维把大学划分成“三六九等”,并据此进行资源配置,应促进各类学校平等发展,鼓励各展所长。

  对于弃考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社会方方面面应为他们搭建多元成才道路。例如,通过成人高校、网络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给他们提供学历提升、职业能力增强的机会。这样,弃考的无奈才会减少,一年一度高考所承载的“重负”也会真正变轻。

  (原文刊于6月17日《解放日报》,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