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高考安检”只是“基本动作”

2013年06月05日 08:08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 龚海

  梳理历年高考,可以看出高考安检不断升级,但仅靠“最严安检”还不足以杜绝考场外隐形的资源比拼。希望教育部门也能加强其他形式的“安检”,防范权力、金钱、人情等冲击社会公平的底线。

  据报道,吉林省今年出台了“史上最严高考安检”标准,一位高三班主任给学生们总结出高考“穿衣宝典”: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是一次成型的塑料凉拖……在烟台市,当地招考中心也发布了类似的提醒,考生入场不允许穿带金属饰品的服装。(详见本报今日A08版)

  这般如临大敌,只为一个目的:防止作弊。严肃高考考场纪律,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值得肯定。多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提高检查力度,以应对不断更新换代的高考作弊手段。然而,作弊和反作弊在一些地方已然成为“猫鼠斗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断有人处心积虑地铤而走险,安检制度虽不断强化,也不敢轻言万无一失。

  这让人不得不去深思,如何完善现行的高考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作弊之风。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分数是决定命运的关键,特别是现行高考实行一次考试、一次录取,无形中提高了作弊的“收益率”,从多次被媒体曝光的高考作弊中可以发现,作弊甚至形成了利润可观的产业链,连教育部门的人也参与其中。2009年,吉林松原曾有两名教师高考前向学生兜售作弊器材,为舞弊行为推波助澜。

  虽然高考通常被认为是最公平的选拔,可是不断发生的舞弊案也动摇了一些人的认识。与安检制度所能杜绝的可见的高考舞弊相比,一些制度性的不公平实际上更为隐秘,也更受关注。

  就目前看,一些全国重点大学在不同省区市之间录取率存在较大差异,城乡之间、不同省区市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高考移民”屡禁不止、“拼爹”盛行等不正常的现象,让高考加分、自主招生、保送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腐败。据媒体报道,浙江个别中学曾出现校足球队替补队员都享受高考加分20分的待遇。这些钻政策漏洞、突破公平竞争的手段比作弊堂而皇之,也更容易让普通民众产生不公平感。

  公平竞争的环境一旦出现瑕疵,很可能引发另一种“竞争”,那就是人人都想凭借“盘外招”获取不正当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拥有资源的人往往跑得最快,那些手里没有任何资源的考生,则只能凭真本事谨慎作答,稍有差池,在这一考定终身的高考里,就被人远远甩在身后,随之而来的是连上升的社会通道也跟着变得狭窄。

  梳理历年高考,可以看出高考安检不断升级,尤其是近几年几乎每年的高考都称得上“最严”,但仅靠“最严安检”还不足以杜绝考场外隐形的资源比拼。所以,希望教育部门也能加强其他形式的“安检”,防范权力、金钱、人情等冲击社会公平的底线。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作弊之风,还需要从高考制度改革中寻找答案。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