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启动以来,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疗保险参保超过13亿人,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并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这说明,我国医疗改革已迈出坚实步伐,“病有所医”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来自医疗卫生系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亲身经历见证了新医改成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村医马文芳说,“这几年的医改,让农民有病敢看病、看得起病了!基层基本药物零差价实施后,我所在的诊所,过去农民输两瓶水需要17元到18元,现在只需10元左右,加上新农合可以报销一部分,农民自己已不用出多少钱。”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蒙医院副院长菊红花告诉记者,医改实施以来,青海逐步实现了医保全覆盖,参合农牧民就诊的报销比例不断增加,去年还增加了大病医疗保障范围,目前已全面实行从省到乡4级医疗机构“先住院、后结算”的新模式。
中国医改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家统计局日前组织的民意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改的满意度达到了87.7%,其中农村居民满意度达到89.1%。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认为,“虽然世界各国的卫生体系都在变革,但是中国医改的步伐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
然而,很多群众仍然感到看病就医“难”。“一个星期通宵达旦地排队挂号,专家5分钟就打发了。”一些患者时常表达这样的不满。此外,近年来,医患纠纷多发,卫生部统计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全国医疗暴力事件陡增70%。这表明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整个医疗行业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新医改的成效为什么会与群众的感受存在差异?代表委员们也对此进行了“把脉问诊”。
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零差率”售药、取消药品加成,规定基层医疗一般诊疗费原则上10元左右,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大病医保扩容……,一项项医改措施的实施,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让人们看病需求得到了释放。数据显示,新医改启动后的3年来,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由35.3亿增加到62.7亿。
分析这一增长,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的分布值得注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认为,“看病难”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大医院就诊难、住院难、挂专家号难。
自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中央投入600多亿元支持了1万多所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但仍有很多患者对基层医院不信任,无论小病大病都到大医院就诊,造成大医院不堪重负。统计显示,北京协和医院、儿童医院的日门诊量屡破1万;山东省立医院日门诊量平均为7000多人次,比10年前翻了一番多。
此外,新医改解决“看病难”的主要思路是“强基层”,因此,在城市大医院中对医改的成效感受不会太深,这是因为县级以上的公立医院的改革在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明江认为,新医改提出“保基本”、“强基层”优先体现的是公平,让农村人口、城市低收入人口在医疗保障和服务条件较差的状况下,快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和服务,相对于城镇职工和事业单位人群,他们的受益更为明显。
如何破解“看病难”?“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且过于集中,国有大医院不堪重负,应当鼓励和进一步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夏宁建议,政府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扶持社会办医,特别是在机构规划、建设、税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夏宁委员认为,满足人们多元化就医需求,是分流患者、缓解就医压力的重要举措。
“在无法改变城乡及城市不同层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应科学合理地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建议组建医疗联合体,进行同级医院、同类医院整合和社区医院的托管,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王阶委员说。
“应该用信息技术将大、中、小医院串联起来,使居民可以在不同医疗机构内得到连续的健康服务,推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作,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建议,政府部门应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医保支付方式、医疗责任分担等联合体建设的政策环境,为医疗联合体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专科医师制度建设,对应届毕业生开展为期3年的专科医师培训,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医学院院长何彬生建议,针对现有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县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级医院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技术指导和对口支援等服务,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素质,解决我国优质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的软件建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表示,如果社区医生具备三级医院医生的水平,则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得到的是与三级医院一致的服务,可以极大缓解“看病难”问题。
“3年来,医改工作在逐步、分层次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还处在试点阶段。社会反映的在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坦言,“十二五”时期,医改的重心逐步从基层移到公立医院,涉及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将进入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医药卫生体制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将集中出现,因此,这一时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
孙志刚委员表示,下一步,我国将重点从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3方面推进医改工作。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要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力争使90%的群众看病问题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城市大医院改革将抓住破除“以药补医”这一主要矛盾,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降低群众费用负担。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