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风树新风 戒空谈重实干

2013年02月01日 07:1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文风不是小问题,折射的是党风学风,体现的是工作作风与精神状态,是人民群众评价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晴雨表”,关乎形象,关系成败

  文风不是小问题,折射的是党风学风,体现的是工作作风与精神状态,是人民群众评价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晴雨表”,关乎形象,关系成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提出改文风、正学风、转作风的要求,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既是形式上的革新,又是党风政风的转变。改文风树新风,重在端正学风、改进党风,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落实在党员干部的心坎里、落实在工作和行动中。

  文风是体现党的作风、党的形象的“一面镜子”

  文风是“一面镜子”,看文风就知道有什么作风。以理论文章为例,有些文章大段抄录文件,一味堆砌概念,显得空泛迂阔;有的片面追求辞藻华丽,刻意讲求排比、对仗,导致词不达义;有的写法近乎程式化,被人们揶揄为“穿靴戴帽”,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谈的是现实问题,却不着边际。空话套话多,篇幅过长,难以卒读。读者一看,就知道作者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没有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腹中空空、言之无物。党政机关中文风问题,同样亟待改进。一些机关文件和领导干部讲话成为官样文章,带有较明显的八股文风:或者是行文格式、框架结构几乎固定化,文字表述陈陈相因;或者内容上面面俱到,写得四平八稳,导致要点、重点被淡化;或者是除了统计数据等少数细节外,甲地的工作报告与乙地的工作报告大体雷同,换一个标题一样可以用。这样的文风,老百姓一看就明白有关部门作风不实、学风不正,要么是思想保守、能力不足,要么是避重就轻、故意推诿,自然不能信服。

  话长因为气短、话空因为气虚,归根到底是缺少实干的精神。文风不正直接影响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既损害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亲和力、影响力。我们必须大力提倡优良的文风,让群众愿意看、愿意听,看得懂、听得进。如果对这种沉疴痼疾不下猛药、不动手术,就会危害党的肌体。

  “改文风”不仅是“改文字”,更是“改作风”

  文风不实,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风不正,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坐不住冷板凳,不重视打好基础,做研究不求甚解,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一心想走捷径,一味追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追求轰动效应。这样写出的东西,自然不得要领,缺乏思想性、学术性;研究不深入、思路不清晰,也就不能深入浅出,必然是东拉西扯、空话连篇,文字干瘪冗长,缺乏可读性。现在研究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好,国家投入的经费逐年增加,但成果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注水式、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较多。

  文风不实,根源是作风不正。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必然导致文件多、会议多、讲话多。公文规范化是必要的,但流于僵化则不可取,容易滋长疏于思考与创新、依样画葫芦的陋习。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只注重程序与行文是否规范、忽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风气。有些领导干部脱了稿子便很难表述,讲稿大多由别人代笔,开会就是念稿子;平时既不重视学习,也不重视到基层搞调研,讲话缺乏针对性,空洞拖沓信马由缰,以致听者很难提起精神,会议开完了,能够让人记住的话少之又少。凡此种种,都是务虚不务实,属于搞形式、走过场,有损党和政府形象,虽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但效果甚微,不利于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为害不浅。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