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直播间的“假洋牌”缘何屡屡得手?

2025-06-18 07: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近日,某电商直播间伪进口奶粉乱象被曝光,揭开直播间兜售“假洋牌”灰色产业链。直播间里主播用精心准备的话术吆喝鼓动,让许多消费者防不胜防、掉入消费陷阱。

记者调查发现,从伪造海外认证到境内工厂生产,从勾兑劣质原料到“碰瓷”大牌商标,主要成分为燕麦粉的方便食品被包装成高端“进口奶粉”,以“海外直邮”“网红品牌”等噱头,在直播间被堂而皇之售卖,以低廉成本获取高额利润。

直播间里的“假洋牌”为何屡屡得手?究其根源,这些商家和主播利用了消费者对进口商品品质的信任,拿准了普通消费者对海外渠道了解较少的信息差,加之直播间里主播对产品名称、商标等信息含糊其辞,编造信息、违规夸大功效。如此“售假连环套”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不仅遭受经济损失,更可能因食用劣质食品影响身心健康。

“假洋牌”能混迹于直播间,说到底还是监管出了漏洞。近些年,从“假洋牌”渗入农村消费市场,到保健品市场和家居建材市场打假“假洋牌”,消费者苦“假洋牌”久矣。“假洋牌”监管必须无死角,应以雷霆手段施以重击。

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填补相关监管盲区。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压实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释放出严监管的明确信号。

此外,平台要建立健全直播营销行为管理规范,完善风险识别模型,强化对平台内直播间及主播经营活动的动态监测,及时处置直播营销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容忍某些“假洋牌”换个马甲就溜之大吉。

真正品质过硬的产品不需要通过“留洋”镀金,买来“百年老店”的招牌不如从一砖一瓦开始积累。要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靠“贴牌忽悠”挣快钱的时代早已过去,唯有放下身份焦虑、抛弃短视思维,以真品质、真技术、真服务赢得消费者,才能行稳致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混迹直播间的“假洋牌”缘何屡屡得手?

2025年06月18日 07: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田金文

近日,某电商直播间伪进口奶粉乱象被曝光,揭开直播间兜售“假洋牌”灰色产业链。直播间里主播用精心准备的话术吆喝鼓动,让许多消费者防不胜防、掉入消费陷阱。

记者调查发现,从伪造海外认证到境内工厂生产,从勾兑劣质原料到“碰瓷”大牌商标,主要成分为燕麦粉的方便食品被包装成高端“进口奶粉”,以“海外直邮”“网红品牌”等噱头,在直播间被堂而皇之售卖,以低廉成本获取高额利润。

直播间里的“假洋牌”为何屡屡得手?究其根源,这些商家和主播利用了消费者对进口商品品质的信任,拿准了普通消费者对海外渠道了解较少的信息差,加之直播间里主播对产品名称、商标等信息含糊其辞,编造信息、违规夸大功效。如此“售假连环套”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不仅遭受经济损失,更可能因食用劣质食品影响身心健康。

“假洋牌”能混迹于直播间,说到底还是监管出了漏洞。近些年,从“假洋牌”渗入农村消费市场,到保健品市场和家居建材市场打假“假洋牌”,消费者苦“假洋牌”久矣。“假洋牌”监管必须无死角,应以雷霆手段施以重击。

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填补相关监管盲区。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压实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释放出严监管的明确信号。

此外,平台要建立健全直播营销行为管理规范,完善风险识别模型,强化对平台内直播间及主播经营活动的动态监测,及时处置直播营销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容忍某些“假洋牌”换个马甲就溜之大吉。

真正品质过硬的产品不需要通过“留洋”镀金,买来“百年老店”的招牌不如从一砖一瓦开始积累。要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靠“贴牌忽悠”挣快钱的时代早已过去,唯有放下身份焦虑、抛弃短视思维,以真品质、真技术、真服务赢得消费者,才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