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杆刺客”扎伤市民,公共设施岂能藏隐患

2025-05-28 07:11 来源:光明网

道路两边的栏杆,有时摸不得!

据《解放日报》报道,近日,有市民发帖反映,上海浦东新区张东路张家浜桥护栏表面有玻璃纤维裸露。她带孩子出门遛弯,回家路上孩子表示“手痒”,发现是触摸护栏时有玻璃纤维扎进手中,去医院后也无法完全清理掉,只能等待自然脱落。而在帖子评论区,记者发现,被街头护栏“刺客”扎伤的市民并不少。

原本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护栏为何成为“刺客”?原来,涉事护栏均采用玻璃钢材料建造,而这种材质时间久了容易老化,老化之后栏杆表面就会“长出”玻璃纤维,加之日常维护不到位,于是出现了刺伤市民的现象。“栏杆刺客”刺痛了市民的手掌,也戳中了公共设施管理中“重建设轻维护”的积弊。

玻璃钢材质因轻便、耐腐蚀等优点,一度成为城市建设的“宠儿”。但这种材料在长期日晒雨淋后表面粉化,玻璃纤维如细针般刺出,让防护栏变成伤人利器。材料本身的缺陷固然是诱因,但据报道,“栏杆刺客”在上海并非个案,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隐患始终未被系统排查?

日常巡查本应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防线,但现实中检查重点往往局限于“结构是否稳固”“能否正常通车”等基础功能,栏杆表层的细微变化很难通过“车行目测检查”被发现。养护记录显示,栏杆维修在整体维保中占比极低,甚至依赖市民投诉才被动处理。城市设施的管理若只满足于“不出大事故”,便注定会让小隐患积累成大问题。

多名市民被刺伤,已为城市管理敲响警钟。城市管理者常将“精细化治理”挂在嘴边,但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应体现在对细节的前瞻性把控和全周期管理,至少不能放任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讲,护栏玻璃纤维扎人看似是偶发事件,实则是系统性风险的征兆——若连肉眼可见的表层老化都无法及时处理,那些隐藏更深的设施隐患又如何让人安心?换言之,一座桥、一条路的栏杆集体步入“老龄化”,扎伤的便不只是市民的手,更是公众对城市管理能力的信任。

破解“栏杆刺客”困局,其实并不难开“药方”。一方面,对使用玻璃钢材质的护栏开展全面排查,建立“隐患清单”。对于老化严重、无法修复的栏杆,应及时更换为耐候性更强的材料;轻微老化的则可打磨涂层,延缓纤维裸露。另一方面,优化日常巡检标准,将“表层状况”纳入检查条目,配备专门工具或技术手段识别细微损伤。而当务之急的是,对于暂未处理的隐患点,设置醒目标识警示行人。或许,一块警示牌,就能避免市民“用身体试错”。

公共设施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容不得这种伤人的隐患。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理应在精细化治理上树立标杆。面对“栏杆刺客”,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强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陈广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栏杆刺客”扎伤市民,公共设施岂能藏隐患

2025年05月28日 07:11   来源:光明网   陈广江

道路两边的栏杆,有时摸不得!

据《解放日报》报道,近日,有市民发帖反映,上海浦东新区张东路张家浜桥护栏表面有玻璃纤维裸露。她带孩子出门遛弯,回家路上孩子表示“手痒”,发现是触摸护栏时有玻璃纤维扎进手中,去医院后也无法完全清理掉,只能等待自然脱落。而在帖子评论区,记者发现,被街头护栏“刺客”扎伤的市民并不少。

原本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护栏为何成为“刺客”?原来,涉事护栏均采用玻璃钢材料建造,而这种材质时间久了容易老化,老化之后栏杆表面就会“长出”玻璃纤维,加之日常维护不到位,于是出现了刺伤市民的现象。“栏杆刺客”刺痛了市民的手掌,也戳中了公共设施管理中“重建设轻维护”的积弊。

玻璃钢材质因轻便、耐腐蚀等优点,一度成为城市建设的“宠儿”。但这种材料在长期日晒雨淋后表面粉化,玻璃纤维如细针般刺出,让防护栏变成伤人利器。材料本身的缺陷固然是诱因,但据报道,“栏杆刺客”在上海并非个案,更值得追问的是:为何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隐患始终未被系统排查?

日常巡查本应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防线,但现实中检查重点往往局限于“结构是否稳固”“能否正常通车”等基础功能,栏杆表层的细微变化很难通过“车行目测检查”被发现。养护记录显示,栏杆维修在整体维保中占比极低,甚至依赖市民投诉才被动处理。城市设施的管理若只满足于“不出大事故”,便注定会让小隐患积累成大问题。

多名市民被刺伤,已为城市管理敲响警钟。城市管理者常将“精细化治理”挂在嘴边,但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应体现在对细节的前瞻性把控和全周期管理,至少不能放任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讲,护栏玻璃纤维扎人看似是偶发事件,实则是系统性风险的征兆——若连肉眼可见的表层老化都无法及时处理,那些隐藏更深的设施隐患又如何让人安心?换言之,一座桥、一条路的栏杆集体步入“老龄化”,扎伤的便不只是市民的手,更是公众对城市管理能力的信任。

破解“栏杆刺客”困局,其实并不难开“药方”。一方面,对使用玻璃钢材质的护栏开展全面排查,建立“隐患清单”。对于老化严重、无法修复的栏杆,应及时更换为耐候性更强的材料;轻微老化的则可打磨涂层,延缓纤维裸露。另一方面,优化日常巡检标准,将“表层状况”纳入检查条目,配备专门工具或技术手段识别细微损伤。而当务之急的是,对于暂未处理的隐患点,设置醒目标识警示行人。或许,一块警示牌,就能避免市民“用身体试错”。

公共设施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容不得这种伤人的隐患。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理应在精细化治理上树立标杆。面对“栏杆刺客”,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强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陈广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