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所谓的“能量石”“保健石”非常受欢迎。有些商家宣称能量石可以治病、保平安……小小一颗石头,就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入境旅客的行李中,截获了一袋所谓的“保健石”。经过检测辐射量达105微西弗每小时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戴一天辐射剂量相当于拍117次胸片!(5月23日 海报新闻)
这些标价动辄数千元的“保健石”,实则是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定时炸弹。商家用精心编织的营销话术引诱买家购买:用“负离子”“量子纠缠”等科学术语构建认知迷雾,将致癌风险偷换为“身体排毒”的必经过程,甚至将辐射引发的头痛、脱发美化为“能量冲击病灶”的治疗反应。在某电商平台,标注“日本火山能量石”的商品详情页赫然写着“孕妇儿童专用”,而实际检测显示其辐射值超出本底值800余倍——这不仅是商业欺诈,更是对生命权的公然践踏。
黑色产业链的野蛮生长,暴露出监管范围和方式与科技犯罪的严重错位。生产商以“天然矿石”的名义规避医疗器械的监管,经销商利用跨境电商的灰色地带构筑走私通道,电商平台则对“抗癌石”“量子磁疗”等关键词选择性失明。更令人心惊的是,当某款辐射超标手串被查处时,商家竟以“消费者未保持30厘米安全距离”为由推诿责任,这一现象也提示我们,现行法规在日用放射性物品管理方面,可能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
要有效解决“保健石”这类伪科学产品带来的风险,需要构建更完善的治理体系。一方面,可考虑将辐射剂量、同位素成分等关键信息,列为保健品的强制标识内容,并对外宣称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产品,实施更严格的管理标准。目前海关总署已在多个口岸配备核辐射探测设备,未来可将类似监测机制进一步推广至物流、仓储、电商质检等环节,形成全方位的监测网络。对于多次出现违规问题的平台,也可探索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强化监管效力。另一方面,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同样重要。当大众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自然规律怀有敬畏之心,类似伪科学产品的生存空间自然会不断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