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头草”事件:既要破除偏方迷信,更要警惕认知偏见

2025-04-11 06:42 来源:红网

近期,一怀孕34周的孕妇感觉到皮肤发痒,听说用“坟头草”这个偏方可以祛毒,于是偷拔了一些“坟头草”,晒干后煮水喝。几天后,该孕妇突发急性肝衰竭,母子险丧命。(4月8日 《都市快报》)

孕妇用“坟头草”煮水喝,结果导致身体严重受损,母子命悬一线。我们不仅需要通过这一事件看到破除迷信偏方的紧迫性,更需要反思公众对待此类事件的态度,找到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支点。

孕妇的遭遇首先让我们看到了迷信偏方的危害。在现代医学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人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该孕妇听亲戚说“坟头草”能祛热毒,便贸然尝试。这并非孤例,类似因迷信偏方而导致悲剧的例子并不少见。服用符纸灰导致铅中毒,土法拔罐致深度烧伤,为治疗皮肤病生吞活蝌蚪结果感染寄生虫。当正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可信度出现缺口,民间偏方便在认知空地疯狂滋长。这些案例都警示着我们,未经科学验证的迷信偏方就是拿自己的健康冒险。

在这起事件中,网络涌现的嘲讽声浪也值得我们反思。“人怎么能无知成这样”“低学历是高危群体”等言论,虽然表达了对事件的叹息,但也带有一定的偏见和高高在上的意味。“低学历高危论”其实是将健康素养简单等同于学历水平,实际上,即便本科以上学历的孕妇也有相当一部分相信“清胎毒”说法。当这名孕妇爬上山采“坟头草”时,她的出发点是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只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起事件归咎于孕妇的无知或学历低。每个人都存在知识盲区,当我们因为个人的错误认知而给群体贴上负面标签时,是否也是一种认知暴力。

由此看来,构建健康传播体系需要温度与精度并存。深圳某社区医院通过“孕妇学校”将产检与健康讲座绑定,大大提升了孕期保健知识触达率。这种宣教模式,比空洞的“不要迷信”警示有效得多。知识的传播找到了文化适配的接口,而非简单的填鸭式灌输。同时,社会共情力的培养也需要突破认知茧房。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非理性选择背后都有具体的生活情境,应将批判的锋芒转化为帮扶的力量。

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健康中国建设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打通认知壁垒;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培养社会共情。只有理性的力量裹挟着人文的温度,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对待生命最庄严的承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坟头草”事件:既要破除偏方迷信,更要警惕认知偏见

2025年04月11日 06:42   来源:红网   黄晓仪

近期,一怀孕34周的孕妇感觉到皮肤发痒,听说用“坟头草”这个偏方可以祛毒,于是偷拔了一些“坟头草”,晒干后煮水喝。几天后,该孕妇突发急性肝衰竭,母子险丧命。(4月8日 《都市快报》)

孕妇用“坟头草”煮水喝,结果导致身体严重受损,母子命悬一线。我们不仅需要通过这一事件看到破除迷信偏方的紧迫性,更需要反思公众对待此类事件的态度,找到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支点。

孕妇的遭遇首先让我们看到了迷信偏方的危害。在现代医学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人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该孕妇听亲戚说“坟头草”能祛热毒,便贸然尝试。这并非孤例,类似因迷信偏方而导致悲剧的例子并不少见。服用符纸灰导致铅中毒,土法拔罐致深度烧伤,为治疗皮肤病生吞活蝌蚪结果感染寄生虫。当正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可信度出现缺口,民间偏方便在认知空地疯狂滋长。这些案例都警示着我们,未经科学验证的迷信偏方就是拿自己的健康冒险。

在这起事件中,网络涌现的嘲讽声浪也值得我们反思。“人怎么能无知成这样”“低学历是高危群体”等言论,虽然表达了对事件的叹息,但也带有一定的偏见和高高在上的意味。“低学历高危论”其实是将健康素养简单等同于学历水平,实际上,即便本科以上学历的孕妇也有相当一部分相信“清胎毒”说法。当这名孕妇爬上山采“坟头草”时,她的出发点是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只是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起事件归咎于孕妇的无知或学历低。每个人都存在知识盲区,当我们因为个人的错误认知而给群体贴上负面标签时,是否也是一种认知暴力。

由此看来,构建健康传播体系需要温度与精度并存。深圳某社区医院通过“孕妇学校”将产检与健康讲座绑定,大大提升了孕期保健知识触达率。这种宣教模式,比空洞的“不要迷信”警示有效得多。知识的传播找到了文化适配的接口,而非简单的填鸭式灌输。同时,社会共情力的培养也需要突破认知茧房。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非理性选择背后都有具体的生活情境,应将批判的锋芒转化为帮扶的力量。

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健康中国建设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打通认知壁垒;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培养社会共情。只有理性的力量裹挟着人文的温度,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中对待生命最庄严的承诺。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